无法按时回家的鲥鱼,背后是伤痕累累的长江

作者: 萨鱼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01-04

本文讲述了鲥鱼的生物特性、历史文化和现状,以及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鲥鱼资源减少的问题。

鲥鱼,每年初夏游入江河产卵,如同候鸟一般守时,所以古称为“时鱼”。而我们最常见到鲥鱼的场所,一定是餐桌。说起鲥鱼,那还得从一则故事开始:江南富家公子在外觅得意中人,遂领回家中并称其大家闺秀,婆家将信将疑。女孩初到婆家多是要接受考验的,于是婆婆丢给女孩一条鲥鱼让她收拾,三姑六婆都蜂拥在厨房外扒拉着门缝看热闹,只见女孩手起刀落,利利索索地将鱼鳞全部除去,众人看了窃窃而笑,婆婆见状脸色变成了祖母绿。

鲥鱼(Tenualosa reevesii)鲱形目鲱科鲥属鱼类,和众多鲱科鱼类一样,简笔画式的外形特别没有存在感,鲥鱼口大无牙,体披锯齿状的圆鳞,体侧扁而高,鳞片大而薄,脂眼睑十分发达,侧身和腹部银呈白色,头和背部略带蓝绿色光泽,体长约30~50厘米。鲥鱼是滤食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喜欢栖息于近海的中上层水域,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

鲥鱼生性急躁,捕食和游动都颇为迅速,常因被障碍物撞伤脱鳞而亡。古人喜欢赋予物种独特的品性,认为鲥鱼不愿苟活,典雅清高,使世人难得一窥其鲜活美貌,其实,和做成鲱鱼罐头的大西洋鲱鱼一样,不过是耐氧较差,出水即死罢了。

鲥鱼的特别之处也在于那一身鱼鳞。洄游至江中的鲥鱼膘肥体壮,鱼鳞之下储藏有丰富的脂肪,蒸熟之后,油脂渗入鱼肉之中,极其腴美惊艳。故烹饪鲥鱼并不去鳞,才能不让其原味流失,锁住它的鲜香,更讲究的甚至会拿金丝线串起鱼鳞以方便嘬食,此等高逼格的手法想必也只有大户人家才有,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故事里的那一幕。

鲥鱼的美味或许只能停留在对古人诗句的揣度中。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江鲥鱼的年产量一度高达千吨,如今,鲥鱼每年只有长江口的零星渔获。大型水利设施切断了鲥鱼索饵洄游和溯河产卵的主要通道,加上过渡捕捞和严重的水体污染,鲥鱼的天然资源急剧减少。

鲥鱼离开的不仅仅是餐桌,相比它的那些远房表亲,鲥鱼显得命途多舛。自然环境下已经功能性灭绝,水体污染和过渡捕捞成了鲥鱼身上的两把枷锁,那些截断巫山云雨的人类杰作也可能永远阻断了它们洄游的路,无法回到故乡的鲥鱼也不再是那个按时而动的“时鱼”。

UUID: 3db7a073-2716-4064-a073-47a10072974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1-04_无法按时回家的鲥鱼,背后是伤痕累累的长江.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