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总是对“福”情有独钟?

作者: 博物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0-01-04

本文探讨了“福”字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厚意义及其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的表现形式,从古文字形到现代习俗,展现了“福”字的历史演变和时代印记。

2020年已经开始,农历新年也不远了,趁大家备年货的时候,我们来跟大家聊一聊“福”字。福字的古文字形,就是双手捧着酒器祭祀。左半边的“示”是个象形字,有人认为是祭祀用的桌子;而右边的“畐”也是个象形字,象征祭祀时用的酒器。由此可见,它早期的字义其实与古时祭祀相关——古时用酒祭祀,酒是由粮食酿造而成。人们有多余的粮食可以拿来酿酒,说明粮食充足,“年年有余”。

再后来,“福”字逐渐转变为类似“要啥有啥”的含义,《韩非子·解老》就有记载:“全寿富贵之谓福。”我们还可以在南宋《梦粱录》中找到只言片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春牌儿”即写在红纸上的“福”;而自清雍正始,每逢元旦,宫中便于养心殿东暖阁桌案上陈设盛有屠苏酒的金瓯杯和刻有“万年青”字样的毛笔,皇帝于子时到此,先用硃笔,后染墨翰,各书吉祥用语数字,以祈一年之福。

时至近现代,福字与吉祥话早已经成为集体记忆里的春节标配,而时代变迁又赋予“福”不同的形式和印记。在父辈记忆中,推上一辆大二八,车把上挂了白酒,车筐里放上京八件和对联年画,人到家了,福也就到家了。而今天,我们集五福抢红包,又何尝不是“福”的传承和演化?一言以蔽之,我们很难定义福究竟是什么,但却总能在新年的某个时刻感受到它。这是我们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朴实愿景。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也总在每个年岁更替的节点回归乡土,然后带上“福”再出发。

UUID: d3ec8a89-8206-46a4-9059-4e6562dfd07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1-04_中国人为何总是对“福”情有独钟?.txt

是否为广告: 是

处理费用: 0.002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