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闭嘴”是我们许多人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嘴巴不闭紧饭菜就可能会漏出来,在餐桌上显得非常尴尬且没有礼貌。但在鸟类世界中却有一种叫钳嘴鹳的鸟,它就长了这么一张合不拢的嘴。而这不仅没给它吃饭造成困扰,反而帮它撬开了一扇通往小众美食世界的大门。
钳嘴鹳属共有两位成员,其一是长期定居非洲大陆的非洲钳嘴鹳;另一位就是今天的主角,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钳嘴鹳。我们通过颜色就能很容易地对它们加以区分:非洲钳嘴鹳属于深色系,整体呈黑褐色,而钳嘴鹳则属于浅色系,以浅灰色为主基调的非繁殖羽在繁殖季节则会转变为亮丽的白色——乍一看有点像我们更熟悉的东方白鹳。
钳嘴鹳最大的特色自然是它的喙。
区别于其他鹳科鸟类粗壮的长喙,成年钳嘴鹳的下喙有些许凹陷,而上喙弧度又轻微上扬,结果造成了喙在闭合时中间会有明显的弧形缝隙,乍一看有点像用来夹核桃的坚果钳。不过,它们并不是生来就有这样一张奇特的嘴。钳嘴鹳年幼时长着一张和普通鸟一样能完全紧密闭合的喙,但随着成长和觅食的需要,它的喙形开始慢慢发生改变,等到成年时,就长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合不拢“嘴。
而至于为什么会长出这样的喙,却成了大家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惑。
一般鹳科鸟类主要以鱼虾蟹等水生动物为食,而钳嘴鹳则独辟蹊径,偏爱螺蚌这类让许多掠食者头疼、不容易料理的食材。英国进化学家朱利安·赫胥黎在研究了大量标本和文献资料后得出了他的结论:钳嘴鹳喙中间的缝隙可以较好地贴合螺壳的弧线,喙内侧边缘精细的刷状结构,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固定住猎物。
而由于观察到标本中普遍存在的喙内侧磨损,以及结合坚果钳的联想,朱利安觉得这个喙形很可能有助于钳嘴鹳夹碎螺壳——这就是一个现实版的坚果钳!
然而随着野外观察记录的增加,科学家们发现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与其说钳嘴鹳的喙像夹碎猎物的坚果钳,倒不如说更像是方便取物的夹钳。钳嘴鹳发现水中的螺后,并非如人们之前预想的用喙将其夹碎,而是先用下喙插入螺壳撬开螺的口盖,然后利用喙的前端夹住螺肉左右甩头将肉取出,留下完好无损的螺壳。虽然小型螺壳有时会被弄碎或者整个吞下,但这在成年钳嘴鹳中并不常见。
钳嘴鹳这独特的猎螺本领,无形中使它成了人类对抗入侵物种的得力帮手。在世界百大入侵物种名录中有一种螺可以说是让人深恶痛绝,那就是福寿螺,它适应性强,繁殖力惊人,以至于它在世界各地疯狂扩张,势不可挡。但是,福寿螺在泰国却碰了壁,原因不是别的,正是钳嘴鹳。
鹳科动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鸟类中一夫一妻制的典范,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克罗地亚小镇的白鹳夫妻,阿克和玛琳娜。
钳嘴鹳通常也是一夫一妻制,但科学家们发现这似乎并不是铁律,因为每年都会有一些一夫多妻的“特殊家庭”被科学家记录到。这些钳嘴鹳通常抵达繁殖场地的时间较晚,在已经颇为拥挤的树上寻找筑巢点时就很容易引起纠纷。而正所谓不打不相识,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几只落单的钳嘴鹳一起组成临时家庭,共同繁育后代。
中国本来并不在钳嘴鹳的自然分布区域内,但2006年10月,有鸟类爱好者在我国云南省的洱源西湖发现了钳嘴鹳的活动,这是钳嘴鹳在中国的首次记录。接下来的数年时间,中国都陆续有钳嘴鹳的目击记录。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不少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2015年甚至在江西鄱阳湖也首次记录到了钳嘴鹳的身影。目前在我国境内记录的钳嘴鹳最大结群已经达到1300多只,成为了我国的新移民鸟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