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曾经在中国分布广泛,为何如今却踪迹难寻?

作者: 王翰臣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0-01-03

本文探讨了中国历史上大型动物如犀牛、亚洲象、虎等的分布变迁,分析了农耕文明发展对这些动物减少的影响,并提出了在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达成平衡的重要性。

初中时代,每每读到课文《公输》里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我总会暗地里偷笑:古人还真逗,中国哪儿来的“犀兕”(犀牛)? 怕是把带獠牙的大野猪,认成脑袋顶上长角的犀牛了吧。后来的我才知道,哪怕只是一百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尚有大量犀牛繁衍生息。它们在中国疆域内的消失,或许是古代文化发展的生态代价。

在我国东部,公元1880年尚有犀牛分布;但到了1953年,已经难寻犀牛的踪迹。

不仅仅是犀牛,亚洲象、虎、棕熊和亚洲黑熊,历史上都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但如今,这几种大型动物,在我国境内的分布状况都不理想。世界上所有现存的虎都属于同一个物种(Panthera tigris),它们被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种,我国主要可见的是东北虎、孟加拉虎和华南虎 (可能野外灭绝)。如今,东北虎游走于中俄边境一隅,而其余二者只见于华南至西南边陲。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在我国东部尚有几块不小的分布区,与之相比,它的兄弟棕熊(Ursus arctos)要可怜的多:几乎只能“蜗居”在喜马拉雅山区和东北部分区域了。更惨的是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和犀牛(Rhinoceros / Dicerothinus spp.):前者仅在云南西双版纳还有少量边缘分布,后者甚至彻底被“驱逐出境”了。

在过去有记录的历史内,它们的分布区都在持续减小。仅就我国东部而言,2000 年前,南起两广地区、北至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区域,均有这五种大型动物的分布记录。此后,亚洲象和犀牛的分布开始慢慢缩减。虽然直到 19 世纪末,它们仍然或多或少地生活在我国东南部;但是到了 20 世纪,它们的分布范围进一步锐减,并最终达到现在的状态。

是谁把大型动物“赶出中国”? 这些大型动物的分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迁?

过去的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不过,由南京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却表明:这些大型动物的减少,或许是由农耕文明的发展造成的。研究者整合了过去两千年来,中国东部各地有关大型动物的考古及文字记录,结合各地方人口密度、耕作方式等反映文明程度的指标,以及历史气候变化数据,分析三者的关联性。

这项研究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上,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农耕文化的影响更大,大型动物分布区的缩减,在很大程度上与农耕文化的发展相关,而气候变化的影响则要小得多。农耕文化的发展,总体上对大型动物的分布具有消极影响。

研究古代文化发展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其实有助于理解生态问题的根源、为生态保护提供新思路。人类开荒拓土的需求,直至今天都始终存在。

如何在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达成精巧的平衡,仍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澳大利亚北部的原住民,定期靠放火焚烧林地获得经济收益。这种行为看似原始,却是维系当地人与自然的文化纽带,并且能够阻止林下落叶等有机物的积累,从而避免大规模自然火灾的发生。适当的放火烧林不但没有破坏生态,反而创造出了当地独有的生态完整性。

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有正面例子。近年来,欧洲不少国家的大型食肉动物(如欧亚猞猁 Lynx lynx)种群基本保持稳定,甚至出现明显增长。这样可喜的局面,则要归功于欧盟各国强有力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保护方案。以前,我们牺牲大型动物,以换取社会发展;但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用更智慧的方式,留住这些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生灵。

UUID: d1b03ffd-2c64-4d37-b199-406298c1f9c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1-03_它们曾经在中国分布广泛,为何如今却踪迹难寻?.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