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和赤砂糖是以甘蔗为原料,利用不同工艺得出的产品,从执行标准的角度说,赤砂糖和红糖确实不同,但赤砂糖也是合法规范的产品。从营养成分上来看,红糖和赤砂糖两者相差很小,不要迷信红糖的保健功能。
最近有文章称:“买红糖时,包装上有这三个字——赤砂糖,就别买了,多半是假红糖”。文中还有这样的描述:“城里超市的红糖大都是赤砂糖,是用磷酸、硫磺、石灰水等进行脱色得到白砂糖(的副产物),有的甚至和红糖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纯添加剂!”这是真的吗?
赤砂糖和红糖都是以甘蔗为原料得到的产品,二者的制作工艺不同。
国标标准对二者有不同的定义:赤砂糖:“以甘蔗为原料,经提取糖汁、清净处理等工艺加工制成的带蜜的棕红色或黄褐色砂糖。”红糖:“以甘蔗为原料,经提取糖汁、清净处理后,直接煮制不经分泌的棕红色或黄褐色的糖。”二者的原料和开始几步加工是相同的,都是“以甘蔗为原料,经提取糖汁、清净处理”,而成品都是“棕红色或黄褐色”。
差别在于,红糖是直接脱水干燥而得到“糖”,而赤砂糖是提取了一部分糖制成白砂糖,剩下的再干燥成“砂糖”。在一定意义上,赤砂糖可以看做是白砂糖生产的“副产品”。因为加工工艺的不同,所以在微量成分和形态上,红糖和赤砂糖也就有了一定的不同。从执行标准的角度说,赤砂糖和红糖确实是不同的产品。
从营养成分上,二者相差很小。红糖和赤砂糖的主要成分都是糖。红糖推崇者强调红糖中有各种“微量成分”。
其实,红糖的生产工艺标准化程度很低,微量成分的波动很大。另一方面,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赤砂糖,微量成分也会有很大差别。有文献检测比较过一些样品,结论是二者在不同的微量成分上各有千秋。不过,考虑到红糖和赤砂糖各自的微量成分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种比较其实并没有什么代表性。而在国家标准中,对二者的原料要求、感官标准、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生物指标等等方面,都没有区别。
那篇文章其实是一篇推销某家“手工红糖”的营销软文。在文中,作者自述“差不多喝了半个月手工红糖,我这脸色还真回到之前的气色了,工作也有精神了,精神一好,感觉皮肤都变光滑了!”,“女人总是会在意外表,之前总买那些名贵的护肤品虽然有效,但不明显。没想到这两瓶红糖倒解决了我的困恼”。这样的“亲测体验”,对于相信红糖有“神奇功效”的消费者自然别具诱惑力。但是,这种自卖自夸的个人体验,没有丝毫的可信度。
人们相信红糖能“补血”,是源于其中的微量成分。前面提到,赤砂糖中的微量成分和红糖并没有显著区别——而宣称“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能够保留了更多营养成分,逻辑上并不能自洽。其实,赤砂糖是蔗糖汁去掉了一部分白砂糖留下的,其中的“微量成分”并不见得更少。
更有意思的是,红糖推崇者宣称“保健功效”来自于其中的杂质成分,但是红糖和赤砂糖分级的时候却是按照含糖量来分的——一级红糖含糖90%以上,二级则是85%以上。也就是说,在行业标准里,含糖量高(即杂质含量低)的红糖,才是“好红糖”。而按照这个标准,一级赤砂糖要求含糖量不低于92%,二级则是不低于89%——二级赤砂糖的标准,远比二级红糖要高,已经接近一级红糖了。
赤砂糖的含糖量要求更高,似乎说明“微量成分”比红糖少,于是又可以绕回“微量成分代表健康功效”的车轱辘话里。需要注意的是,红糖和赤砂糖中都有相当含量的水,而红糖含水量往往比赤砂糖要高。所以,相同等级的红糖含糖量比赤砂糖低,并不见得是“功效杂质”多,很可能只是水含量更高一些而已。实际上,所谓有“保健功效”的微量成分,也只是红糖推崇者们强加给红糖的“期望”。
以很多人常说的“红糖含铁”为例,100克红糖中含有几毫克的铁。为了这几毫克铁,你需要摄入近400大卡的热量和100克糖——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相比之下,100克瘦猪肉也含有差不多的铁,却只有140大卡热量,而且含有20克优质蛋白,实在是比红糖好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