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解释性深度学习在材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Balaji Sesha Sarath Pokuri, Sambuddha Ghosal, Apurva Kokate, Soumik Sarkar & Baskar Ganapathysubramanian

来源: 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发布日期: 2019-12-29

本文探讨了可解释性深度学习在材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微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者通过训练形态分类器,成功地将有机光伏形态与短路电流关联,并测试了多种学习框架,结果显示这些框架具有高准确性和F1得分。此外,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度量标准:概括性和可解释性,以评估模型的性能。最后,他们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DLSP,用于学习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对微结构敏感的设计问题。

现代工程应用正在推动定制有多功能特性的异质材料的需求。通常,这些性质取决于微观结构。近年来,人们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微结构敏感的设计上。这里所说的设计就是确定能产生所需性能的定制微结构。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建立这一设计的途径尚待深入研究。

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的Soumik Sarkar教授和Baskar Ganapathysubramanian教授等,训练了一种形态分类器,可将有机光伏形态和短路电流关联到一起。他们测试了几种深度和宽度不同的学习框架,这些学习框架可以从给定的一组形态及其标签中学习,最后的结果发现该学习框架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F1得分。

为了区分这些同样表现良好的模型并对它们进行排序,作者使用了两个额外的附加度量。首先是揭示习得的结构-性质关系的概括性。他们确定了网络架构,可以用可用的数据集概括地图,并根据“将未看到的形态投射到已学习过的分布上”的能力进行量化,并做出了良好的预测。其次是可解释性。这是理解工程系统行为的相当重要的指标。

他们引入了一种称为DLSP(结构属性查询深度学习)的方法,用于从数据中学习结构-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对微结构敏感的设计问题。该文近期发表于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5: 95 (2019)。

UUID: 425a7442-6888-40b9-bba4-e717393f9da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19年/2019-12-29_可解释性深度学习在材料学中的应用探索—微结构,大性能.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2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