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的方言中,林子里的居民除了傻狍子、熊瞎子和貂儿,还有一种名为“犴达罕”的动物。听起来不知所云,其实这是满语,它就是今天物种日历的主角——驼鹿(Alces alces)。驼鹿之名,其实许多人都有所耳闻,然而公众对于驼鹿的印象却很不准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实在是太远离我们的生活了,我们对它只停留在听说的层面上。
驼鹿的英文名就是很大的一笔糊涂账。欧洲人将巨大的鹿称为elk,因此他们能见到最大的鹿——驼鹿,就被叫做elk。但是当欧洲人踏足美洲之后,这些人见到了体格仅次于驼鹿的美洲马鹿(Cervus candanesis),就惊呼“elk”,这样,美洲马鹿在美洲就顶替了驼鹿的名字。当他们见到更大的驼鹿以后,便给了它另一个名字moose,而今多数科学资料中,moose才是驼鹿的正式英文名。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elk,moose这两个词经常出现,但由于译者的不了解,统统翻译成“麋鹿”,这样又将本来无甚关系的麋鹿也拖下了水。其实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本是中国特有种,也就是有名的“四不像”,和驼鹿,马鹿都相去甚远。
尽管名字乱作一团,但不代表这三者真的难以区分。马鹿长着一张“大众脸”,而麋鹿虽说被称作四不像,可明明一看就是只鹿,只是长得难看了点。至于驼鹿可以说是辨识度最高的一种鹿,同时也是体型最大的一种鹿。体长在2.3~3米之间,雄性体重300~650公斤,甚至有1000公斤以上的传闻。
驼鹿的体色较深,整体为暗褐色,四肢修长,肩部隆起,形如低矮的驼峰,因此而有驼鹿之名。它眼睛小而位置高,整个脸显得又长又宽,有一个宽大而下垂的鼻子。在人类看来,这张脸长得有些“抱歉”。
最引人注目的是驼鹿的那双角。驼鹿拥有现存物种中最大的鹿角。尽管生命史上还有鹿角更大的大角鹿属(Megaloceros)出现,但它们时乖命蹇,全部灭绝,把最大鹿角的头衔拱手让给了驼鹿。驼鹿的鹿角最宽可超过2米,重达30公斤,外形也颇为特殊。鹿角向两侧平展开来,并分成前后二叉,每个叉又分为多个枝叉,枝叉之间互相连接,使得鹿角呈现扁平掌状。驼鹿只有雄性才长角,雌性是没有角的。
鹿科(Cervidae)有3个亚科,鹿亚科(Cervinae),空齿鹿亚科(Capreolinae)和麂亚科(Muntiacinae),马鹿,麋鹿都是鹿亚科的成员,而驼鹿则属于空齿鹿亚科,它最近的亲属竟然是矮小的獐(Hydropotes)和狍(Capreolus)两个属。虽然驼鹿体型巨大,长着一副“史前巨兽”的样子,但驼鹿这个种十分晚近,只有10万年历史,现代驼鹿竟然迟至更新世晚期才出现。
驼鹿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对于人类来说极北苦寒的地区,却是驼鹿的乐土。它耐寒却畏热,寒温带以南就再也没有驼鹿的身影。如此严格的分布情况,说明驼鹿是一种相对特化的动物。驼鹿为了适应严酷的生存条件,身体结构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动,比如被毛浓密的鼻子,作用显然是为了保暖,阔大的鼻腔也延缓了冷空气对内部的刺激。
驼鹿的四肢出人意料的细长,却不是用来快跑的,驼鹿很少奔跑,大长腿的作用是方便在冬季深厚的雪层里行动。
驼鹿栖息于北半球的针叶林和混交林,最北可以到达苔原地带,但最为钟爱的仍是植被茂密的针阔混交林,那里有驼鹿爱吃的各种植物嫩枝嫩芽。驼鹿特别偏爱柳属(Salix),桦属(Betula),桤[qī]木属(Alnus)等阔叶树的枝叶,灵活的大鼻子可以帮助勾起树枝。
另外,驼鹿会取食大量的水生植物,可以满足它对钠元素的需求。它们水性极好,可以潜入水中数米取食水底的植物,鼻孔内的脂肪垫会将鼻孔封闭起来。驼鹿甚至还可以长距离游水迁移,在北美西海岸,有驼鹿在海岛之间游渡,所以在驼鹿的天敌中,竟赫然出现了虎鲸。
尽管驼鹿体格硕大,寿命却不很长,自然状态下,它们的平均寿命仅有12年。为了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获得更多的繁殖机会,驼鹿家族展开了近乎狂热的内耗行动。
驼鹿的发情期在每年的9~10月,然而雄鹿在当年的4月就要开始准备,开始生长鹿角。驼鹿要在短短五个月内,产生一副巨大的鹿角,代价是高昂的。动辄二三十千克的鹿角需要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大都来自于骨骼,当角生长完成的时候,雄性驼鹿都患上了骨质疏松症。
发情期的雌雄驼鹿会相互呼叫,一只雄性可以拥有数只雌性,为了交配权,这些雄性会用角相互打斗。
不过,驼鹿的角斗大多是一沾即走,因为之前的鹿角准备工作已让它们变得外强中干,一般来说鹿角较小的雄性都会识趣地退让,每一只雄性都没有本钱可以输,表现得极为谨慎。双方鹿角的质量相当的时候,这些狂热的雄性就会为了交配权拿出一切筹码,战斗可能相当激烈,本已空虚至极的身体很难承受如此强度的冲击,骨折时有发生,甚至有双方角纠缠太紧拆解不开,从而同归于尽的案例。
在求偶期间,由于激素大大升高,异常亢奋的雄性甚至感受不到饥饿,它们几乎不吃东西,在繁殖季节结束后,雄鹿的体重减少了10%以上。在两个月之后,它们的鹿角完成了使命,从而脱落,这样高昂的投资,最终却只能用一次。繁殖季结束之后,雌性就开始了长达230天的怀孕,5~6月产仔,每胎1仔。幼仔成长得很快,16~17个月就达到性成熟,但雄鹿前几年长的角都太过短小,无法在求偶角斗中取胜,直到5岁才有机会参与繁殖。
驼鹿的生活压力山大,不仅要面临来自同类的竞争,还要对抗捕食者的威胁。驼鹿最主要的捕食威胁来自于狼,虽说狼个头不大,但懂得疲敌策略,狼群的不同个体会锲而不舍地袭扰,使驼鹿精疲力尽而就范。此外棕熊(Ursus arctos),美洲狮(Puma concolor)都可能成为驼鹿的天敌,有些体重较轻的捕食者专门在大雪没膝的时候去对付驼鹿,深雪限制驼鹿的行动,捕食者却可以避免泥足深陷,从容不迫地耗死猎物。
驼鹿也并非任人宰割的鱼肉,大概是因为跑不掉,面对捕食者它们的表现相当勇敢,它的四蹄不仅可以向前向后踢,还能向侧面踢,因此四面八方都能得到保护。这种踢击准确度不高,但吓退意志不坚的捕食者还是没问题的。在驼鹿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发情期的雄性,看什么都不顺眼,如果有人恰好闯入了它的地盘,结果恐怕就是“你瞅啥”。
此外,驼鹿也是北美地区交通事故的重要肇事者。驼鹿还没学会避让汽车,在公路上常常和飞驰而来的汽车相撞。驼鹿的身体很高,汽车往往先撞上鹿腿,随后整个庞大的身体飞了起来,不偏不倚撞上驾驶室,造成人死鹿亡的结局。
驼鹿原本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极寒之地,现在却无可避免地卷入了人类活动的洪流。近百年来,驼鹿曾经因为人类的狩猎,种群接近崩溃,但随着狩猎强度的降低,它们渐渐恢复了元气,而今驼鹿数量约有200万。
尽管每年仍有相当部分被猎杀,但这个损失它们还承受得起,因而驼鹿仍是无危(LC)物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中国境内的驼鹿分布显著北移。然而对于整个物种来说,损失并不严重。这个物种还很年轻,在漫长的时间里,总能找到它的安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