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末好呀!说到森林保护学,你会想起什么?是披星戴月的护林员,还是艰苦奋斗的植树人?有这样一位博士,她本科入学前以为会游憩森林、放松身心,没想到成天跟着老师健步爬山,起早贪黑做标本……成为一名研究森林保护的博士,她都经历了什么?一起看看森林保护学博士的日常吧!回想当年,知道自己的本科专业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后,我认真背了几遍以防露怯。高中毕业谢师宴上最常出现的对话就是:“你的专业是什么?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什么游憩?”“嗯,旅游休憩,‘憩’就是舌自心那个憩。全称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哦……蛮好的,恭喜。”“谢谢。”以为会是这样的“游憩” | Pixabay然而入学了才知道,我这届的专业重点还是在于森林保护,而非游憩。学校在之后两届招生时也直接更名为“森林保护学”。课程实习要爬山,做标本交作业需要爬山,到了班级团日活动我们依旧选择爬山。
从学校的后山到市区到城郊的森林公园,开始学习专业课后稳定地至少一学期一大爬,四年下来体能提升了不少。外出实习的时候一群人围着树木学习辨认,路过的游人也来围观。爬山的时候发现老师即使一头银发也依旧健步如飞,走的比在平地上快多了,一些天然林中全凭老师拿柴刀在前面开路,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赶上老师。
当然爬山也伴随着一些趣事,比如碰见蛇,比如防范在身后步步紧逼试图打劫食物的猴子,比如起早贪黑抓虫做标本,比如目睹蜻蜓羽化……对于森保的学生来说,要面对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相关的分类学是重点课程:基础的植物分类要扎实,昆虫分类和真菌分类一定两手抓不放松。
所有的分类课程考试压轴题之一就是编写检索表,人手一把尺子比着打点;另一个大题十之八九是画图(对象包括植物、真菌、线虫或者昆虫等,具体看考试科目),画线五分钟,打点半小时。这些课程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拿到学分或者跟小伙伴科普,因为本科学习的专业课较多,考研可选的专业范围基本涵盖了大林学的所有专业。另外,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也大有用处。
举个栗子:有一位学长在上山实习被蜂蛰了,告诉老师自己被蜜蜂蛰了,老师瞥了一眼,告诉学长蛰他的是熊蜂不是蜜蜂。然后告诫我们一定要学好分类,别连自己被什么蛰了都不知道。本科四年,做了几百份标本,画了不少图,学到最重要的还是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第一次做昆虫标本的那天我辗转难眠,梦里都是飞舞的蝴蝶,将它们制成标本时难免愧疚,但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定格这样一份脆弱而美丽的生命。
从硕士阶段起,我正式进入森林保护学专业,也对这一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森林保护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保障林木健康、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主要可分为虫害和病害两大研究方向,森林防火也属于一个研究方向。其中,病害可分为病原生物参与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如松材线虫病、杨树溃疡病等)和无病原生物参与非侵染性病害(如极端天气造成的冻害)。
很多人会将“植物保护”和“森林保护”这两个专业混淆,对此,我和我植保出身的父亲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研究对象不同:植物保护主要关注农作物的病虫害,森林保护主要关注林木病虫害。活动范围来看,植保主要下田,森保主要上山。对生态保护的作用不同:农作物的病虫害影响粮食安全为主,林木病虫害主要威胁生态安全。
生产中的管理周期不同:林木的长生长周期带来了长的病害周期,在很多古树名木会持续几年病虫害的控制管理;农作物的病害周期都比较短,极少出现在一株作物上长年控制病虫害的情况(因为作物会在短期内死亡或者生长周期一到就收获或被遗弃),如果一片地某种病害发生情况严重可以选择更换农作物进行种植,而人工林更换林分往往手续复杂费用不菲。
研究的周期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短,病虫害周期也短,相关研究程度更为深入;林木的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周期长,研究难度更大。防控费用投入差异:由于农作物的病虫害与经济和粮食安全相关,投入的防控费用巨大;而林业病虫害的防控费用随着对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视,近年投入力度有所加强。
我的硕士阶段实验(方向:林木内生真菌与微生物组学)是以内业为主的,常常泡在实验室里无法抽身,有时候要坐在超净台前断断续续做十个小时左右的实验。我的实验材料是林木幼苗和多种来源的植物内生真菌,通过多次的接种实验来筛选对林木具有促生效应的菌株,并验证它们的功能。虽然不研究植物病原物,但是我做的植物“保健”研究也属于森林保护学的范畴。
做离体的苗木接种实验时,当看到低污染率和茁壮生长的苗苗还是感到非常欣慰的,特别有成就感。如果你喜欢养苗,没有密恐障碍,喜欢显微镜,森林保护学下的病理方向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需要预警的是,大量重复的内业有时真的很枯燥,但是看到自己努力所得也特别有成就感。
我选择读博最原始的动机是觉得硕士实验期间遇到的一些问题没弄明白,想要在博士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结果发现疑惑更多了(还喜提了一个名字更长的研究方向:外生菌根菌与植物共生机理研究)。森林保护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这点在博士阶段的学习感受尤其深,秃头的深夜总是一手抹生发液一手滑鼠标自学其他学科。博士阶段的课不算多,但是要求会更高,课后有大量自学内容,课程作业也要花费更多心思。
到结课期间反复查阅文献修改作业的时候,所有人不是在赶作业就是在赶作业的路上。我现在的实验室主要研究大型真菌,主流的研究方向是分类、系统和多样性,我因为专业背景的原因做的是植物微生物互作(偏分子植物病理和植物病理生理)。我的工作几乎都在室内,偶尔也会跟着其他人去野外长长见识。记得曾经在某个阴雨天脚底打滑过溪失败,四脚朝天地摔进水里,把老师和师弟都吓坏了。
为了采集想要的标本,我们课题组的一群人走到森林公园,经常无心看风景,纷纷观察路边林下寻找真菌大型子实体(蘑菇)。然而这样的行为在旁人看来却比较迷惑:路人甲“他们是什么专业的?”路人乙“学XXX的吧,嗨呀他们这样的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路人甲“哇你小声点。
”彼时的我,面上云淡风轻地装作没听见,心里盘算冷门专业是不以后抱团取暖比较好……其实森林保护学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有林业系统、园林绿化、有害生物防治、动植物检疫和动植物保护等。就我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习工作的环境绿化度都很高,有很多贴近自然的机会。一些小伙伴得知我所学的专业后,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选了一些相关性比较强的做下解答:Q1:如果森林生病或怎么样?
答:大多数情况下森林都能自行调节好,但是当人类干扰严重或入侵物种(主要也是人类带入的)作妖时,会遭受毁灭性打击不能回复原本的生态功能。Q2:你们可以进入禁止开发游览的生态保留区吗?答: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验区是可以进行旅游开发的,学术研究也要经过审批申请才能进入缓冲区,核心区就是留给自然的,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我们也不例外。Q3:你们学过动物学吗?做动物保护吗?
答:我接受的教育体系一直是以植物为研究主体,所以没有学过动物学。据我所知本科森林保护学的教育体系大都是以林木为研究主体,从研究生开始就会从动科院生科院吸纳一些有动物学基础的同学开展动物保护相关研究。毕竟本科四年时间有限,要打好植物、昆虫和真菌分类基础已经够呛,再加上动物分类就太难了。如果问我学习森保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答案当然是贴近自然。感谢森林保护学让我有更多接近自然的机会,教会我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果你也热爱森林,欢迎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