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果壳视频又出炉啦~~今天要跟大家讲的是“黑暗三角”人格理论,附带一套问卷测试。
首先介绍一下这个理论。它是心理学家Delroy Paulhus和Kevin Williams在2002年提出的。它说的是:自恋、心理变态、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三种人格特质构成了人性中的“黑暗三角”。
先说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个名字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和政治家马基雅维利。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估计你们和我一样都听说过但没读过,就是《君主论》。不过,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个概念其实是50年前由心理学家Richard Christie等人发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操纵和利用他人,为达目的不讲道德不讲原则,同时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相信人性的真诚和美好。
下面说说自恋和心理变态,这两个词大家应该比较耳熟。自恋指的就是自负、特有优越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应该享受普通人享受不到的特权。而心理变态可以说是黑暗三角中最可怕的一角,它的特点是:高度冲动,追求刺激,同时缺乏共情心——什么叫做缺乏共情心?说通俗点就是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感受,就算看到别人满脸痛苦,心里也没有感觉。这也是心理变态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三个东西放到一块儿,弄成一个组合出道呢?让它们各自单飞不好吗?这是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三个特质彼此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联系。另外,它们虽然各有差异,但却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都对他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这里要强调一下,“黑暗三角”人格理论研究的并不是极端的心理异常(比如连环杀人犯),它的探讨范围其实是广大的普通人,也就是在座的所有人。
换句话说,黑暗三角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自恋、有点心理变态、有点马基雅维利主义,只不过是程度的高低罢了。
这是一套12道题的问卷,名为Dirty Dozen,由心理学家Peter Jonason和Gregory Webster开发。规则是这样的:对于以下陈述,非常不同意选1,比较不同意选2,有点不同意选3,中立选4,有点同意选5,比较同意选6,非常同意选7。
分数的计算非常简单,只要把每道题的答案全部加起来得出一个总数就行。在Webster的一项研究中,参与者的平均分数在36分左右,大部分人都在33-39分之间,而如果分数超过45分,那就可以算是……非常暗黑了。不过,这里必须补充一点:自测结果仅供参考,不可代替专业评估。受到年代、国家、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的测试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另外,这套问卷除了计算总分之外,还可以分别计算三个项目的得分,每个项目四道题——自恋是第3、8、11、12题;心理变态是第2、4、6、9题;马基雅维利主义是第1、5、7、10题。
“黑暗三角”人格理论从问世起就备受关注,这十多年来相关的研究少说了发表了几百篇论文。其中,心理学家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在“黑暗三角”测试中拿了高分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你们可能最感兴趣的两个方面。
首先当然是交配行为。研究发现,黑暗分数高的人,更倾向于采取短期交配策略;此外,他们更容易出轨、也更容易去搞别人的对象。其中,心理变态者会更冲动、更具有侵略性;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会更克制、更有策略地去维系一段关系。
哦,说到这里顺便提一嘴:在大量的相关研究中,男性的黑暗三角得分总是高于女性。
其次说说在校表现。大家都知道,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接受教育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获取知识,二是为了评估每个学生的潜能(就是考试)。而黑暗分数高的人更容易为了第二个目的走捷径。当然,他们走捷径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心理变态者更容易考试作弊、抄别人的卷子;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则更容易剽窃文章。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抄卷子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剽窃文章则需要一定的计划性和自控力。
最后,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的内心黑得像包公的脸,而有些人的内心白得像刚出炉的馒头?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这是天生遗传的还是后天塑造的?它可以改变吗?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恋、心理变态、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三者都有大量的遗传因素,其中只有马基雅维利主义同时兼有大量的后天因素,它可以被人生经历所塑造。
目前的研究表明,11-17岁的青少年就已经可以展现出明显的黑暗三角人格特点了。
如果你觉得这条视频有意思,欢迎上B站搜索并关注果壳,新鲜的好玩的有趣的好看的全都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