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一个孩子个体才能多优异,他最终都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因此,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是每个孩子最最基础的能力。果仁妈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于一个三岁半女孩的妈妈对孩子社交能力培养的思考。文章主要分3大部分: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孩子社交受挫时,两个“不要”很重要、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实践总结。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交问题,让老母亲们的内心焦虑不已。以下几条,是不是曾让你发出过灵魂拷问——“每次集体活动,娃为什么只喜欢一个人玩?”“在幼儿园,娃为什么跟别的小朋友互动交流那么少?”“孩子特别胆小怕生怎么办?”“娃为什么总是交不到朋友?”……那么,要如何解决孩子的社交问题呢?事实上,孩子的社交发展是有规律和特点可循的。把这些搞清楚,才能心中有底、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果壳童学馆这里有可信赖的育儿科学知识,随时随地的家庭STEAM教育。帮你成为具备未来视野的家长,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学会思考,培养属于未来的优秀人才。如何与他人相处是一项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心理学家Mueller和Brenner经研究发现,0-3岁婴幼儿之间的交往,更确切来说是一种“同伴相互作用”,可以按年龄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客体中心阶段(0-1岁)、简单的相互作用阶段(1-1.5岁)、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1.5-3岁)。从某种意义上讲,三岁以前的宝宝,还没有真正形成“社交”这一概念,因此这时候孩子很多看似有问题的情况,比如喜欢独处、不合群等,实则相当正常。
孩子社交受挫时,两个“不要”很重要:女儿三岁左右时,曾经历过一段“交友受挫期”。那段时间,她变得特别抗拒去幼儿园,每天送园都会大哭;而在老师分享到班级微信群的视频里,她总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角落,默默地看着其他孩子开心玩耍。“小朋友都不跟我一起玩”女儿的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确定她在社交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尽管如此,我当时并没有如临大敌的感觉。
《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有一个观点对我的影响很大:“童年是经历各种自发体验的过程,既有温暖的支持理解,也有激烈的口角冲突,嬉笑怒骂构成童年百态。孩子本身对各种体验没有评判,全然经历过,就会既不执着也不恐惧任何一种状态,发展出真正理智和自由的心智。”在我看来,与同龄人交往遇到挫折对女儿是一种锻炼,她只有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去摸索,才能在不断碰壁中找到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并真正成为她自己的经验与财富。
而这其中,家长的作用可以是引导与陪伴孩子解决问题,但绝对不是包办与替代孩子处理矛盾。为此,我坚持了两个“不要”:第一个“不要”,是不要强迫孩子,包括强迫她热情开朗、刻意交友和主动分享。第二个“不要”,是不要轻易干涉孩子的社交,尤其是对于小朋友之间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大人不必过多插手。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我是如何做的?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方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跟大家分享。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2. 家长以身作则,主动营造社交氛围。3. 让绘本和游戏来帮忙。4. 设定底线,杜绝不良行为。总之,作为群体性生物的人类,终究离不开人际交往。而为人父母,我们要努力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向导,在润物细无声中,助力他们武装心智,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