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复旦大学推出了“超级博士后”这一全新的引才计划,通过给予每位博士后每年21万元到23万元人民币的津贴,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复旦大学也因此成为国内首个实施该计划的高校。随之“超级博士后”在上海市和国内的部分高校逐渐推广开来。
今年,复旦大学又将“超级博士后”计划深入扩容和改革,根据新方案,学校在全职博士后岗位中也设立超级博士后岗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尤其是进入国家博新计划的“超级博士后”,每年年薪超过40万元,以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有突出科研表现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进入高水平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团队等重点研究领域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和原创性研究。
“超级博士后”的待遇基本上可以达到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名校博士后的一般标准,甚至还超过一些欧洲大学的博士后待遇。可以说,“超级博士后”的推出为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潜心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原创性研究提供了优越且有竞争力的平台。
美国博士后制度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研工作。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用以资助优秀的青年学者在较好的研究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由于在最初的霍普金斯大学基金资助的二十人中,有四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故称之为“博士后”,即博士之后的科研工作。按照当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的观点,大学的研究需要许多年富力强的年轻学者,因为他们还有二三十年的科研工作时间,他们能够将专业研究推向前进。
因此,霍普金斯大学根据科研人员的能力,选择年轻的博士后人才加以培养,定期提高他们的待遇,根据他们取得的业绩提升他们的科研平台,为年轻的科研人员同时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会。
英国博士后人才培养起源于17世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所推行的精英研究制度,其特点是合同制研究,主要是服务于英国社会的创新发展和科技革命。
近年来,英国博士后人才培养除了相应的科研机构外,主要分布在罗素大学集团联盟成员,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以及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最高学府。博士后研究时间主要由研究项目的资助时间决定,最少一年,一般是两年,最多可以达到四、五年时间,且每年有40天左右的带薪假期。
英国博士后研究主要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型博士后主要由英国基金委资助,目的是创新和研发,即原创性研究;应用型博士后主要由欧盟基金资助,目的是服务欧洲社会的经济发展,该类型博士后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英国启动脱欧计划一事,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欧盟对英国应用型博士后的资助。
日本的博士后制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晚于欧美国家,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后快速发展起来,略早于我国博士后的发展时间。
但与我国和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日本的博士后研究职位主要招聘其博士学习和研究的第二阶段毕业生,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分为博士前期课程以及后期课程和研究,进入博士后期课程学习和研究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符合一定标准的博士可成为博士后研究员的候选者,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达到要求的博士可申请成为日本高校和科研机构资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相对较高,年薪通常能达到400万~500万日元,即使是税后收入也明显高于我国一般博士后待遇。
我国博士后自1984年开始发展迄今已有35年的时间,长期以来,由于受待遇较低的影响,难以留住优秀的科技领域人才在国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尤其是那些从事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前沿领域研究的青年创新人才,无形中成为制约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的瓶颈。为改变这一现状,2016年复旦大学推出了“超级博士后”这一全新的引才计划,进而推广到上海市和国内部分高校。
复旦大学实施“超级博士后”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一流大学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学校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团队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原创性研究,2019年,复旦大学又将“超级博士后”改革进一步深化,招收以全职博士后岗位为主的高水平人才,而进入国家博新计划的“超级博士后”每年年薪超过40万元,达到甚至超过了欧洲和美日等国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