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如何被发现的?

作者: 唐自华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9-12-17

本文回顾了气候变化的发现历程,从古代的气候记录到现代的科学研究,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的建立、CO2 温室效应的观测证据、二战后的气候变化研究、全球变暖的科学名词诞生以及 IPCC 的成立和作用。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被认为是这个时代的决定性问题。在过去的两周,《知识分子》 “气候大会特别策划” 系列回答了 “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升温 1.5 度还是 2 度,世界会有何不同” “应对气候变化,植树造林的作用有多大?” 等问题。今天的文章,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气候变化的发现历程。

气候变化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 3000 年前。竺可桢先生曾援引《左传》和《诗经》中的物候资料来证实气候变迁,但认识其科学原理一直要等到 19 世纪。法国数学家傅立叶奠定了地表温度研究基础。他写道:“大气的介入可以增加 [地表] 温度,因为阳光的热量在穿过空气时遇到的阻力要比在转化为不发光的热 [红外辐射] 时遇到的阻力小”。这被认为是大气温室效应的来源而广为引用(Fleming, 1999)。

1861 年,丁达尔(John Tyndall)通过实验测定了气体吸收和发射红外辐射的特征,发现大气温室效应是由含量很少的水汽和 CO2 贡献的,而主要成分氧气、氮气并没有温室效应。这意味着,改变几种痕量气体的浓度就可能影响气候,但丁达尔还不能定量计算温室效应。

1896 年,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利用月光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大气中水汽和 CO2 对红外光的吸收特性。考虑水汽和冰-雪反照率的正反馈后,他首次提出,CO2 浓度增加一倍,全球温度将升高 6°C。

1938 年,英国蒸汽工程师卡伦德(Guy Stewar Callender)发表了全球 147 个气象站的直接观测数据。他详细介绍了大气 CO2 的累积速率、水汽和 CO2 对红外线的吸收、CO2 对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大气逆辐射及其与温度的关系,观测数据明确揭示:自 1880 年以来,CO2 浓度增加导致地球每年以 0.005°C 的速度变暖。

1945 年二战结束,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导致 CO2 排放量快速增加,1958 年 CO2 排放量几乎是 1945 年的 2 倍。但是,全球温度在这 10 余年间却略有降低(Mitchell et al., 1961)。这迫使气候学家不得不去考虑新的反馈机制。

1975 年 8 月 8 日,Broecker 论文中断言,自然降温已经被人为排放 CO2 的温室效应所补偿,降温将在 1980 年代的某个时候停止;之后,CO2 将主导全球温度变化,到 21 世纪最初十年,我们将经历过去 1000 年里从未有过的温暖气候。

1986 年,“全球变暖” 诞生仅仅十年后,不同团队集成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是有器测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迫在眉睫,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 1988 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试图为决策者提供有关气候变化严格而均衡的科学信息。

这个判断是不断深入认识气候系统才逐渐明确的。两百年来,无数学者从原理、实验、观测、模拟、集成等等方面不断迭代、反复检验,最终在 IPCC 主持下,全球变暖成为数千位专家经过不计其数的讨论达成的共识。

UUID: 0e29d17c-4922-48f7-9600-315de4fcb19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12-17_气候变化是如何被发现的?气候大会特别策划.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