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开始,笔者开始带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至今,门下毕业研究生已经有十几个人,他们中绝大部分都因为业绩优秀获得国家奖学金。其中,有几个研究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姑且以ABCD代称。小A是本人带的第一个研究生,湖北人,工作后再考的研究生。从他为人处世可以看得出来很有分寸,很珍惜学习的机会,遇到问题会很谦虚地请教。由于他是开门弟子,我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悉心培养。
在本人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他围绕局域网的MAC协议开展了一些工作,研究结果最终发表在EI检索期刊上,在同一届学生中算是比较突出了。小A平时过节也会给我发短信或者送点小礼物,毕业之后也常联系,目前在上海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工作。看微信朋友圈,他过得很好,我也感到很欣慰。
小B是南京人,属于那种默默实干型,平时话不多,独立院校考研过来,在众多研究生中像是一个隐形的存在。
他虽然话不多,但执行力非常强,平时按期汇报工作进展,告诉导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自己的想法,让人很放心。毕业之前,他所投两篇关于云网络加密搜索的论文,已分别被国内期刊《电子学报》和《电子学报》(英文版)录用。在当年国家奖学金评选中,其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人。当小B告知我他的论文被录用之时,看着学生的成果得到科研同行的肯定,我感觉比自己工作被一区期刊录用的时候还要兴奋。
小C是安徽人,作为女生,为人处世很细腻,平时跟我联系的时候,经常说自己笨。虽然如此,但她还是会按照时间点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第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其论文经历反复修改,终于被IEEE汇刊录用。唯一的不足可能是缺乏耐心,最后大论文反复修改,经常是我指出哪些问题,她就修改哪些,一些明显的错误却熟视无睹、继续存在。
最终在论文改好提交送盲审的时刻,我非常隐晦地对她说,“你跟着我读研这两年半来,对我也是一场修行,希望你以后一路顺利。”
相比以上,小D可能算是“反面典型”了。一开始进实验室,他给人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凡事不争。研究生入学第一年是上课拿学分,也没太管。到了研二,实验室每个人的工作都开始进入正轨,小组开会汇报进展也例行开展起来。
但是,小D感觉不太适合这种节奏和氛围,也许是有情绪,经常一个多月没有任何进展,也不参加小组例会,就像离开地球的卫星,一开始还有点微弱的信号返回,最后就消失在茫茫宇宙中。临近毕业,几乎人人都有录用论文在手,大论文也都写得差不多了,但感觉他还不着急。后来才知,他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兴趣参加了什么创新大赛,还得了个什么奖,耗费了很多时间。最后,他竟然有些烦我对他的管理,以至于换了导师。
一些研究生告诉我,是因为我和善、实验室氛围自由,才选择了我做导师。我心想,你们倒是冰雪聪明,如果当初你们选择了每天都要打卡、没有或者很少有节假日的实验室,那肯定是没有我的实验室舒服。每年在微信群里迎接这些新的年轻人时,我都会说,“感谢你们的信任和厚爱,希望我们在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里相处愉快,最终你们都能顺利毕业。虽然我是你们的导师,但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也希望你们能多包涵。
”现在年轻人想法多,有自己的主意,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在读研这个事情上,完全没有导师的指导,学生往往会把自己带偏,所以还是提醒年轻人,师生一场,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