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猎人:当时那条毒蛇离我只有10厘米

作者: 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央视创造传媒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9-12-12

本文介绍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子集部种子采集员张挺的科考经历,以及种质库的建设和种子采集的艰辛过程,强调了保护野生植物基因库的重要性。

编者按: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子集部种子采集员张挺,是系列科学人物短视频《旷野青春》中的主角之一。该系列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出品,讲述21世纪进行相对小众领域科考的中国年轻科学家们的探险经历与心路历程。

采集植物种子是一项极其漫长、枯燥、并充满危险的工作,这是用生命来行走的采种之路。2008年,挪威政府斥资900万美元建设了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用以存放全球各地的种子。2015年,因为叙利亚内战的爆发,中东地区位于阿勒颇的种子库遭到了战火破坏,他们不得不提交申请,取出了曾经备份的130箱种子重建种子库,以及用以研究适合中东地区的作物。

早在2005年,中国就着手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库,全称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隶属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收集保存种子10048种80105份,使我国34.5%的种子植物实现了战略安全保存。

得益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全国95个高校研究所15个自然保护区参加了种子采集保存工作,英国平均每年新增3919份,而种质库从2006年到2018年每年新增种子6500份,二者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种子采集回来后,首先要进行登记,其采集的时间,地点,经纬度,种子的最初质量、数量和包装情况等信息都将被录入数据库,进行建档和管理。随后进行种子的干燥处理工作,刚采的种子含水量高,如果不能及时干燥,种子很快就会老化,由于种子最终要保存在零下二十度的冷库中,不干燥彻底的话,种子内的水分会形成冰晶导致种子死亡,此阶段完成后,需要对种子进行清理,才能得到饱满而纯净的种子。

种质库采集队的每个人都是野外科考的专家,识别植物的高手,每年至少有1/3的时间是在野外度过的。张挺是昆明植物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采集员的领队,也是一位植物分类方面的斫轮老手。2012年他带队前往广东最高峰的所在地——乳源南岭,而他此行要寻找的中国白丝草,就藏身在这座广东最大的国家公园里。

张挺的背包在我们眼里就好像一个百宝箱一样,里面装着各种看似普通却功能丰富的道具。

睡袋,帐篷,采集工具这些自不用说,哪怕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在他们手中也有不一样的用途。一块小小的肥皂,除了清洁双手以外,还能在采集员被有毒植物划伤时起到解毒作用,因为绝大多数植物毒素都是酸性毒素,碱性的肥皂水可以有效地对毒素起到中和作用;一把遮阳伞,不光能帮采集队员抵挡日晒雨淋,将伞倒置过来放在植物下方,就是一个好用的收集皿,散落的种子都会落入伞中并自动汇集到一起。

采集员们用智慧和意志和大自然“斗智斗勇”,才将一粒粒种子带回。这其中有上面提到的中国白丝草的种子;也有顶着烈日在海南找了三次都没有找到,第四次才发现的水角的种子;也有第三极最高的“草”,形如大白菜的塔黄的种子…张挺和他的同事们用他们的双脚走遍了中国的十万大山,用双手采集回来了数千种植物的种子,充实了中国的种质库,也保护了中国野生植物的基因库。

大家可能不知道,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开始收集同一类植物的不同品种用于培育的,就是中国的植物学家们,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这些先行者们就开始了对不同品种玫瑰的收集和培育。身处五千年后今天的张挺,也继承了先行者们那筚路蓝缕的智慧和精神,每每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这股能量就会迸发如巨龙出海,帮助他冲破一切险阻。

UUID: 2fe567b0-fd37-4308-a8fb-3d0b446be9f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12-12_种子猎人:当时那条毒蛇离我只有10厘米科学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