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便是适用范围及随之产生的伦理问题。如果人脸识别只是用于刑事鉴识,似乎并无问题,而且中国早已经发展出了完备的天眼系统,这套系统通过应用人工智能、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能在第一时间对人脸信息进行捕捉和匹配,识别速度快且准确度高。目前,已经有20多个省市的警务系统和这套天眼系统实现了对接。
但是,把人脸识别用于学校或单位监控学生和员工,已经产生了伦理争议,因为学生和员工不是嫌疑犯。只要是在纪律所允许的范围,便不能剥夺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自由。
人工智能(AI)的强势发展让人脸识别技术逐步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学生上课被人脸识别监控并非新鲜事,很多学校都在“试水”。这势必引起双方的博弈:学生认为,这是在侵犯自己的隐私;但校方认为,此举意在减少学生逃课、早退、花钱找人代课以及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行为,提高学生到课率,严肃课堂纪律。校方认为,教室属于公共场所,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
部分企业管理者也有充分理由认为,监控工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一些国家的法律也都意无意在支持这一举动。人脸识别只是生物识别的一种,尽管在识别个体上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技术漏洞,也会出错。在英国,警方已经在大型公共活动中尝试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如在伦敦诺丁山狂欢节中使用,但是由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漏洞,已经导致了错抓2000多人。
瑞典数据保护监管局(DPA)对瑞典北部城市谢莱夫特奥开出了该国的第一张依据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罚单,金额相当于1.9万欧元(约15万元人民币),原因是该市的一所高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监控在校学生的出勤情况,之前既没有向DPA报备,而且又非法处理了学生敏感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尽管如此,进入AI时代,在监控下生活似乎是现代人难以逃脱的宿命。
在工作效率、有益人们的健康以及其他理由面前,AI监控已经大行其道,也成为现代人头上的紧箍咒,谁也逃不掉。每个人的隐私,包括私人信息和私人活动都要退而成为次要的因素。科技进步使得人类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这固然让人们的生活更为方便、舒适;但是科技发展的一个悖论也出现了,AI越发达,人们的隐私越容易被暴露,以科技来改善生活和提高自由度的理想反而渐行渐远。这样的AI技术真的是人类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