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庚与研发的农业机械。陈学庚团队供图
他是江苏人,却扎根边疆工作六十载;他只有中专学历,却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辈子只干了农业机械研究一件事,却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
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江苏人来到新疆,支援新疆建设,陈学庚的父母就在其中。初中毕业后,陈学庚高分考入新疆兵团奎屯农校,选择了分数线最高的农业机械专业。从此,陈学庚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20世纪80年代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水平很低,一到每年5月定苗和9月采收时节,新疆兵团就“机关关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还有60万内地采棉大军进疆,全民投身棉花生产。但即便如此,198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的4.9%,总产量占全国的4%,兵团平均亩单产也仅有38.6公斤。
针对地膜植棉农艺要求,兵团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机具联合作业新理念,构建了以“种床整理、机械铺膜、膜上打孔穴播、种孔覆土”为主要内容的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体系。陈学庚当时带领农七师130团的地膜机研制小组,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2BMS系列机具研究,班次作业效率相当于300个人工。
此后,陈学庚团队继续加大力度改进铺膜播种新机具,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农艺要求,不间断地研制推广多种新机具,形成了系列新产品,完成了从成果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换全过程。
地膜植棉机械化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第一次提升,该项成果也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兵团提出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新技术。为达到机采棉种植密度不降低的新要求,陈学庚率领团队提出了行距超窄配置新思路,研发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
2014年,新疆棉花亩单产提升为155.7公斤,新疆以占全国42.3%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59.5%的棉花,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播种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促成新疆棉花产业的二次提升,彻底改变了新疆棉花生产落后的局面。
地膜铺盖栽培技术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新疆兵团棉花单产走在世界前列,但这种生产方式带来的残膜污染给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学庚针对新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做好残膜回收研究,二是加大力度研究提高机采棉花品质。
2018年,陈学庚又有了一个身份:石河子大学研究员。为了“补上”这一课,陈学庚选择到石河子大学。《中国科学报》 (2019-12-10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