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黑熊不得不躲进大树洞里,它们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耐心地等待着春天。这是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对亚洲黑熊的描述,恐怕也是很多人对黑熊和熊掌的主要认识——黑熊冬眠的时候断水断粮,只以舔熊掌为生,所以熊掌简直是稀世珍宝,集中了黑熊困难时期的全部营养,肥腴鲜美。可是很抱歉,有关这件事的科学解释,既残忍又恶趣味。
一方面,无论是亚洲黑熊还是美洲黑熊,的确都有冬眠啃脚的习惯;另一方面,骨折或者受过脚伤的人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我们长期不走路时,脚掌上厚厚的死皮甚至会让我们失去感知地面的能力,时间长了这些死皮会剥离脱落。亚洲黑熊也一样。长期冬眠过程中,它们的脚掌不着地,表皮会裂开剥落、老茧乱崩。亚洲黑熊会本能地把脚上剥落的表皮啃掉,并且用舌头反复清理脚掌,加速让新暴露出来的嫩肉变得坚韧。
简单说,哪有什么熊掌肥腴多汁,冬眠的黑熊吃死皮而已。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属于熊科熊属,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熊类。从伊朗到喜马拉雅南坡的森林,从中国的西南山地到东北和俄罗斯的针叶林,无论是从草坡、荒滩、村舍农田还是悬崖峭壁,亚洲黑熊似乎都可以找到栖身之所。它们的生存技能包括了游泳、攀登、爬树等等。如此广阔的生存空间中,亚洲黑熊的食谱几乎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比如在四川地区,三四月份竹笋冒头的时候它们主要吃竹笋,和野猪一起排出白色的稀便满山都是。五六月份浆果成熟,它们又搜寻种类繁多的浆果——草莓、杨桃、桑葚、胡颓子。到了七到九月,人类在亚洲黑熊的地盘上增加了大量饱含淀粉和糖类的新口粮——麦子、玉米、土豆,还有果园里的水果。十月开始,亚洲黑熊会专注搜寻富含油脂的毛栗、核桃、橡子等,以增加自己的脂肪厚度。
此外,亚洲黑熊还是投机的猎食者,会随手捕捉蚂蚁、蚁卵、蜂(和蜂蜜)、竹鼠、兔子,甚至毛冠鹿和小麂等动物性食物。
亚洲黑熊头部宽圆,吻部突出,从侧面看起来和狗有一点点相似之处,所以很多地方干脆就把它称为“狗熊”。亚洲黑熊最为标志性的特征,还是它胸前一道明亮的“V”字形条纹。因为这道条纹,亚洲黑熊也有了一个更加好听的名字——“月熊”(Moon bear)。
其实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也有月牙形斑块,但在亚洲黑熊漆黑的毛皮上,白色或淡黄色的斑块显得更加明显。有趣的是,几乎没有两只亚洲黑熊胸前的白斑形状是相同的。在先前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在62头亚洲黑熊中,60只都可以通过胸前的白斑进行准确区分,认错的几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因此,这些白斑就像是身份证一样,帮助研究者确定亚洲黑熊的数量、密度和种群变化。
亚洲黑熊向来过着独居生活,当然,交配季除外。不同地区亚洲黑熊的交配季往往有些差异。生活在俄罗斯的亚洲黑熊在每年的6~7月交配,而生活在巴基斯坦的亚洲黑熊通常在10月才会交配。为爱鼓掌之后,雄性拍屁股走人,繁衍生息的任务就留给了黑熊妈妈。成功受孕之后,亚洲黑熊的胚胎发育期为10周,如此推断,相当一部分雌熊会在冬眠的时候产仔。等等!这显然不符合常理。难道要一边睡觉一边生宝宝么?
实际上,在亚洲黑熊等一批哺乳动物,都存在一种叫做胚胎延迟着床的现象——受精卵在子宫内会进行一定时间的休眠,直到适当的时候,才通过复杂的机制引发胚胎着床,使妊娠时间被刻意延长。由于从交配到分娩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所以如果没有这样的神奇机制,那么在不适宜的季节交配,或者在冬眠中产仔无疑都是自寻死路。
胚胎延迟着床可以使得最佳交配时间和最佳分娩时间合理完美地衔接,即在秋季交配后大量进食积攒能量,在冬眠时着床发育,开春产仔。
很长时间以来,亚洲黑熊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积极的形象。在古代人心中,身材魁梧而又力大无穷的亚洲黑熊是强大、可怕的猛兽。传说中黄帝号“有熊氏”,以熊作为部族的图腾,在阪泉之战中“教熊罴貔貅貙虎”与炎帝大战。
《淮南子》中传说夏禹在治水时,为了尽快在两座山之间凿开一条疏浚通道,化身为一头巨熊在山间往来开山凿石。晚清诗人黄燮清在《黄天荡怀古》一诗中写道:“八千劲旅走熊罴,曾断金人十万师”,以此称赞宋代将领韩世忠率领勇士以少胜多,击败金兵。由于黑熊威武雄壮的特点,古代民间以孕妇梦到熊作为生育强壮男孩的祥兆。在日本,很多地区都会以熊作为图腾或吉祥物,例如火遍网络的“熊本熊”,其形象就参考了亚洲黑熊。
即使亚洲黑熊有着多样的食物、灵活的栖息地选择、强壮的身体,以及胚胎延迟着床这样的神奇能力,它们的种群数量还是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轰然崩塌,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动物。栖息地破坏和直接猎杀是主要的威胁因素。在我们的野外调查中,亚洲黑熊也是探测率最低的物种。它们行踪飘忽,似乎永远都在游荡躲闪。这与“熊掌文化”和“熊胆文化”是无法撇清干系的。
今天,因熊掌遭到猎杀的亚洲黑熊有所减少,但熊胆仍然被传统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的功效,因胆汁而被猎杀的亚洲黑熊不计其数。20世纪80年代,“活熊取胆”被发明,被鼓吹可以使野生亚洲黑熊的处境出现转机。从实现过程上看,活熊取胆似乎不但没有在技术上进步,更是在道德和伦理层面满目疮痍。原本可以自由活动在山林中的黑熊被关在狭小的笼子中,还要忍受胆汁从管子中流出的痛苦。
根据某活熊取胆公司的说法,黑熊从3岁开始被取胆汁,直到死去为止,中间是25年的焦虑、恐惧、感染、肝癌和神经系统疾病。
根据从业者的宣传口径,活熊取胆的出现以一部分亚洲黑熊为牺牲,保护了另一部分在野外的黑熊。这听起来好像不是全无道理,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一个养殖动物制品必须同时满足以下的条件,才可以帮助野生种群远离盗猎,但如果其中任何一条无法满足,都会导致“合法”的市场中充斥着野生动物制品,进一步威胁野生种群。这些条件包括:1养殖产品被广泛认可和野生产品有同样的作用和疗效,活熊取胆不符合。凡是被冠以“野生”两个字的动物制品,好像突然就在人们心中具有了魔力。2养殖产品的出现不会扩大市场需求,活熊取胆不符合,反而扩大了市场需求。
3养殖产品性价比更高,活熊取胆有可能符合,但存在对于野生制品功能上的盲目推崇。4养殖个体不需要从野外补充,活熊取胆不符合。事实上人工养殖的黑熊几乎全部是从野外捕捉的。另外,国内合法的熊胆生产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扩大生产,进一步捕捉了更多的野生黑熊。5市售产品可以追溯来源,野生动物制品无法流入,活熊取胆不符合。事实是,野生熊胆产品可以顺利被“洗白”,流入熊胆市场。
所以,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活熊取胆这个产业能够帮助野生亚洲黑熊远离盗猎。实际情况恰恰是,这些“合法”的熊胆产业会导致更多荒野之中的亚洲黑熊死于盗猎,而养熊场里数万只身陷囹圄的熊孩子,几乎看不到任何重回山林的希望。
今天最后,让我们用一个轻松一点的方式来结尾吧:在野外遇见亚洲黑熊怎么办?当温顺的黑熊并没有注意到你时,最佳办法无疑是悄悄溜走。如果你和黑熊撞了个照面,虚张声势地显示自己的体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如果非要跑,加拿大阿尔特塔省的旅游指南中还给出了一种方法:跑得比别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