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柳叶刀》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德国汉堡大学心脏和血管中心Stefan Blankenberg小组宣布,他们的最新研究分析了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以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中的应用。该研究12月3日发表于《柳叶刀》。
研究组调查了与血液非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浓度全谱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在这项风险评估与风险模型研究中,研究组使用了来自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19个国家的跨国心血管风险联盟的数据,选择了38个队列中的398846人的资料,其中衍生队列199415人、验证队列199431人,所有参与者在基线时均无心血管疾病。中位随访13.5年后,共有54542名参与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即冠心病事件或缺血性卒中。
对发病曲线进行分析,当非HDL胆固醇浓度<2.6mmol/L时,女性和男性的30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7.7%和12.7%,而当非HDL胆固醇≥5.7mmol/L时,则分别升至33.7%和43.6%。以非HDL胆固醇<2.6mmol/L为参考的多变量校正Cox模型显示,非HDL胆固醇浓度与男女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非HDL胆固醇浓度降低50%可显著降低75岁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且越早越好。
总之,血液中非HDL胆固醇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长期风险密切相关,研究组为评估个体长期风险和早期降脂干预的潜在益处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工具。《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威尔姆斯肿瘤胚胎前体。近日,英国威康桑格研究所Sam Behjati及其研究组发现了威尔姆斯肿瘤(肾母细胞瘤,一种儿童肾癌)的胚胎前体。这一研究成果12月6日发表于《科学》。
为了研究威尔姆斯肿瘤是否从恶变前背景发展而来,研究人员剖析了肿瘤与相应正常组织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研究的23个病例中有14例(61%),研究人员在肿瘤发展之前形态正常的肾脏组织中发现了恶变前的扩张。这些克隆性扩增是由肿瘤和正常组织之间共有但血细胞中不存在的体细胞突变所定义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58%的扩增中H19位点的高甲基化,这一位点是威尔姆斯肿瘤发展的已知驱动因素。
对双侧肿瘤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克隆扩张可以在左肾原基和右肾原基发散之前发展。这些发现揭示了单侧和多灶性癌症发展的胚胎前体。据悉,成人癌症通常由恶变前的克隆扩张引起。目前尚不清楚儿童肿瘤是否同样如此。新技术实现大规模单细胞分辨率转录组学分析。美国华盛顿大学Cole Trapnell、Jay Shendure等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能够实现细胞分辨率水平的大规模多路单化学转录组学技术。
相关论文12月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报道了sci-Plex,其使用“nuclear hashing”来量化对单细胞分辨率下数千个独立扰动的全局转录反应。作为概念验证,研究人员应用sci-Plex筛选了暴露于188种化合物的3种癌细胞系。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约5000个独立样本中分析了约65万个单细胞转录组。
研究结果表明,对特定化合物的反应具有实质性的细胞间异质性,对化合物家族的反应具有共同性,并深入了解了家族中的不同性质。此外,研究人员对HDAC抑制剂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染色质在癌细胞中是乙酸盐的重要储存库。《细胞》肠内伤害感受器介导宿主防御机制获揭示。
美国哈佛医学院Isaac M. Chiu研究组发现,肠内伤害感受器神经元调节Peyer结(PP)微褶(M)细胞和节段性丝状细菌(SFB)水平,以介导沙门氏菌宿主防御。12月5日,《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课题组发现,伤害感受器神经元主要介导宿主防御致病菌血清型沙门氏菌伤寒(STm)感染。背根神经节伤害感受器可防止STm定植、侵袭和从肠道传播。
伤害感受器调节回肠PP卵泡相关上皮(FAE)中M细胞的密度,以限制STm入侵的进入点。在M细胞的下游,伤害感受器维持SFB的水平,这是一种位于回肠绒毛和PP FAE上的肠道微生物,可介导对STm感染的抵抗力。TRPV1+伤害感受器通过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种调节M细胞和SFB水平以防止沙门氏菌感染的神经肽)直接响应STm。
这些发现揭示了伤害感受神经元在感知和防御肠道病原体中的主要作用。研究人员表示,肠内伤害感受器感觉神经元通过启动包括疼痛和炎症在内的保护性反应来响应有害刺激;然而,它们在肠感染中的作用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