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救人,他们曾将管子插进别人的“菊花”

作者: 羊欲穷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12-08

本文回顾了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历史,揭示了中西方在早期复苏技术上的各种奇特和危险的做法,如鞭打法、加热法、直肠熏烟法等,以及这些方法背后的文化和医学背景。文章还探讨了这些早期技术如何逐渐演变为现代心肺复苏术,并强调了医学在不断实践中进步的重要性。

为了救人,他们曾将管子插进别人的“菊花”。网上曾流传过一个视频:一只流浪狗横死街头,另一只流浪狗只能拼命舔舐、撞击甚至拖拽同伴的尸体。动物的本能让人们看到了“真善美”,大加歌颂。但如果把主角换成人,舆论的风口,大概就会变成“惊奇:失心疯男子,因爱生恨,侮辱故友遗体”。但在几个世纪以前,为了救人,人们还真有过这样的操作。

那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人可能会“死而复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就是还能抢救一下。但在现代心肺复苏(CPR)诞生之前,早期复苏技术可谓是千姿百态、各展妖娆、令人窒息。在西方,这是一部黑历史。面对失去意识的同伴,人类最原始的反应是希望通过外部刺激唤醒他们,诸如下述的“鞭打法”和“加热法”。为了救人,西方曾流行过用带刺的荨麻鞭用力鞭打“死者”。

救援人员会对着他们大喊大叫,甚至是扇耳光、打屁股,企图将其灵魂唤回人世。人死后,体温会逐渐消散,遗体也会逐渐僵硬。为了恢复人的体温,在其肚子上“点火”便显得顺理成章。可是烧点啥不好,非要烧骨灰和动物的干粪便,觉得这样才能恢复寒冷身体的热量和生命。晕过去的或许还能被折腾起来,死了的就真是名正言顺的“侮辱尸体”了。溺水是复苏最早的适应症之一。

1770年出现了“倒吊法”,也就是将人倒立着上吊,以帮助排水和通气。18世纪初至中期还流行过“滚桶法”,将人放在酒桶上,把住双脚来回滚动。如果你穿越到1812年,看到有人用马驮着别人绕着圈奔跑,这不是中世纪骇人听闻的宗教仪式,而很可能是在使用“马背颠簸法”救溺水的人。不过,神奇的是,这些方法在当时的欧洲和美国都有过成功的例子,大概是来回的作用力对胸腹部冲击按压起到了作用。

1774年,伦敦内科医生威廉·霍斯(William Hawes)和托马斯·科根(Thomas Cogan)成立了著名的“英国溺水者营救会”。通过其急救方法,可以一窥当时“最先进”的抢救技术:加热保温,将人埋在温暖的沙子或热水中,或者一两个志愿者为其取暖——后面这个桥段似乎在武侠小说中屡见不鲜。

将人的头部放在低于脚的位置并对腹部施加手动压力来排除吞咽或吸入的水,用羽毛搔痒喉咙后部引起呕吐——这个比较适合出现在周星驰的电影。通过直肠熏蒸、释放强烈气味等手段刺激人的胃肠和肺——口味略重。用风箱恢复呼吸——对,就是那个烧炉子时用来吹大火的工具。放血——中世纪的“毒瘤”,求放过。保温、控水、肠肺物理刺激、通气和放血,依据现在的理念,大概只有“通气”差强人意,可其具体做法也是一言难尽。

那时,器具逐渐进入医疗复苏程序。1530年,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最早用壁炉波纹管将空气吹入肺部,这个器具在欧洲使用了300多年,直到有医生发现其造成的气压伤是致命的,简单来说就是肺会被吹炸,风箱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至于“直肠熏烟法”这么重口味的操作,是17世纪美国殖民者学习印第安人并引入欧洲的。而它真正成为“网红”操作,归功于一位英国丈夫的疯狂“带货”。

1746年,这位英国丈夫面对溺水失去知觉的妻子无计可施,想起了最近兴起的烟草灌肠法,无奈之下将烟斗插入了妻子的直肠并吹入烟雾,奇迹般地,妻子在烟雾缭绕中恢复了意识。而作为一项正规的医疗操作,为了防止传染病和误吸(这个担心明显是有道理的,不是每个医生都有勇气用嘴接患者的排泄物),其器具由烟斗变为了特殊制作的管道,需要按图示组装。

当时,直肠熏烟法几乎是万能的,还可用于伤寒、头痛和胃痉挛的治疗,可见其流行程度。直到医生发现烟草内尼古丁的毒性后,此法才逐渐被抛弃。随后,人类又“横七竖八”地尝试了一系列错误的体位,终于在20世纪中期,认准了口对口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进而创立了CPR大法。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被淘汰的做法。

西方的做法相对野蛮,古代中国则发展出了温和的方法,使用各种据说有“通阳”作用的药材,或者针灸、艾灸、掐人中等刺激手段。理论基础大概是“其魂魄守于尸旁,相去未远,苟以神术招之,魂魄即附体而可生也”。春秋战国时期,《史记》记载扁鹊以针灸之术刺“百会穴”,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百会在头顶,不过从解剖学上来讲,成人这个地方颅骨闭合,应该难以施针,只扎头皮的话有如此神效也是神奇。

锤人的话,建议还是锤薄弱的太阳穴会比较痛。中医急救主要用于五绝之症,就是五种猝死的情况。五绝者,一自缢、二摧压、三溺水、四魇魅、五服毒也,各医书所载情况稍有出入,但大同小异。《医学心悟》载,凡五绝之症,“半仙丸”乃救命良方。半仙丸听名字也知道是快“升仙”的时候用的,而成分不过是半夏这种植物,磨成末,加水捏成黄豆大小的丸,放进鼻孔,重点是要“男左女右”。

外用常用生半夏,然而生半夏毒性较大,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和腐蚀性,对呼吸中枢系统及周围神经也有抑制作用,大剂量甚至会发生麻痹致死。一般人还是不要贸然尝试,不然不知道是“半仙”还是真的“升仙”了。除了“半仙丸”,“还魂汤”也常用于治疗猝死,记载于《金匮要略》中,具体是用麻黄、杏仁和甘草。在仙侠类游戏中使用有奇效,但现实生活中,这些手段“起死回生”的效果,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这还魂汤还有一妙用,治“客忤死”。客忤指突然见生人引起的症状,如心腹绞痛啊、失去神智啊。《诸病源候论》言“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此汤可为过年佳节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的必备良品,亦可谓社恐人群的救命神汤。五绝之四,魇魅者,梦而不醒也。书中也记载一法:“令人痛咬其大拇指,而唾其面,即活。”这条完全可以旧法新用,治疗今日的赖床之症。

明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收编了众多古代医书和民间知识,也以黑暗料理版“舌尖上的中国”闻名。用于“五绝”主治之药,更是记录详备,如记录五绝者可以将梁上尘吹入耳鼻。“梁上尘”指古屋里的倒挂尘,成分大概是蛛丝与灰尘的混合物吧。另有跌死者灌童尿,惊死者灌醇酒,也是让人瞠目结舌。童子尿在古代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阳气至盛之物;给吓死的人灌酒,大概是活人的经验,喝口酒压压惊吧。

跟西方喜欢放血不同,在古代中国,精血可宝贝得很,能用来治五绝。鸡冠血是珍贵的药材,特别是三年以上的老雄鸡,鸡冠越大越红代表阳气越充沛。此外,又讲究“男用雌,女用雄”,大概起阴阳调和之意。除了鸡冠血,鸡屎白也可入药,看过禽类或鸟类粪便的朋友,应该会对上面那层白色部分有印象,这个就是鸡屎白。据《医林纂要》记载,味“苦咸”,以酒送服,有的还强调要雄鸡拉的屎,难道它们拉的屎要香些?

对于溺水者,古代中国也贡献了“倒挂法”、“伏甑(一种蒸具)法”、“行牛法”和“伏凳法”等,这与西方的“倒吊法”“滚桶法”和“跑马法”大同小异。特别是唐朝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做法与“直肠熏烟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卷25“备急·治落水死方”:“以灶中灰布地,令厚五寸,以甑侧着灰上,令死者伏于甑上,使头小垂下,炒盐二寸匕,纳竹管中,吹下孔中,即当吐水,水下因去甑,下死者著灰中壅身,使出鼻口,即活。”灶灰有蒸腾的热气,保温;伏甑类似于“酒桶法”,控水;到这里都是正常的。但是后面炒盐,纳竹管,吹“下孔”,就中西心有灵犀一点通了。男女都有的下孔便是肛门,盐炒热了用竹筒吹进去。此法注意事项:只宜吹,不宜吸。

牵强地说,直肠刺激的方法可以看作“脑-肠轴”最早的一次伟大实践。当然,如果我有幸穿越回那个年代的大英帝国和中国,为保菊花一定会珍惜生命,坚决不下水。梳理心肺复苏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中西方都理所应当地干过不少“蠢事”;但今人以居高之势看古人时,谁知道当今的知识有多少要在未来修订,后人又如何看今人呢?而所谓的“起死回生”,其实是因为人还没有完全死去。

一种是人失去了意识(昏迷),可以在无或有刺激的条件下自动醒来或被唤醒;一种是虽然心跳呼吸暂时减弱或停止了,但还存在恢复的概率。现如今的死亡标准是脑死亡,而非心跳呼吸停止。建立在心脏、呼吸骤停可以恢复的生理机制上,一套抢救措施才得以发展。最终我们明白,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在荒诞中通过实践进步的艺术。

UUID: d57be335-561f-4350-be7b-1cb851a0be2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9/2019-12-08_为了救人,他们曾将管子插进别人的“菊花”.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