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兰州卫健委确认,兰州兽医研究所数十名实验人员疑似感染布鲁氏菌病。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官网最新消息,11月28-29日,该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先后报告有4名学生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接到报告后,兰州兽医研究所立即派人陪同学生前往医院诊治,同时成立调查小组,关闭相关实验室并开展调查。截至目前,共检测263人份,经甘肃省疾控中心确认呈现血清学阳性65人。
血清学阳性人员中个别人员自感有身体不适现象,其余人员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随后兰州市卫健委也在官网确认了此消息。据兰州市卫健委网站12月6日消息,2019年12月2日,兰大一院西站院区上报4例疑似布鲁氏菌病病例,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人员。
兰州市卫生健康部门及时做出响应,协调国家、省、市、区四级专家前往现场进行指导和调查核实,抗体阳性,无相关临床症状,经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和临床专家综合研判,确定为布病隐性感染。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做出重要批示,在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兰州市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工作组对该研究所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组织临床专家开展心理疏导、专业咨询,制定治疗方案。
截至12月6日12时,已检测263人,其中抗体阳性65人(含上述4例),以实验室工作人员为主。65人均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及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农业部门正在积极进行病源追溯、现场处置,各项监测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专家组评估认为,布病是人畜共患性疾病,人的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等染疫动物,人传人的风险极小,目前国内尚未报道过人传染人的病例。
该研究所重点场所防控措施已经落实,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新的威胁。
事件最先在12月5日,知乎上陆续有用户爆料兰州兽医研究所(简称“兰兽所”)有学生感染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一名匿名用户发帖讲述了兰兽所近段时间学生布病病发情况和相关学生群的师生交流信息。根据该用户的发言,到12月4日已经有40名学生的血液测试已经显示布菌双阳性,而且人数还在不断上升。而在相关问题下陆续有其他匿名用户跟帖反馈。目前,知乎上多个相关问题已经被关闭。
关于布鲁氏菌病,数年前,东北农业大学也因为动物实验暴发过布病疫情。
2010年12月间,由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有关教师,未按国家及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规定,从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镇纪家村青喜养殖场购入4只山羊,并在以上述4只山羊为实验动物的5次实验(共涉及4名教师、2名实验员、110名学生)前,未按规定对实验山羊进行现场检疫,同时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未能切实按照标准的实验规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有效防护。
由于上述违规行为,导致2011年3月至5月,学校27名学生及1名教师陆续确诊感染布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潜伏期一般为 1~3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这种细菌可能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人体:人吃了被感染的奶制品、通过人体表面的伤口感染,或通过眼睫膜、鼻腔黏膜、口腔等途径感染。
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抗菌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一线药物为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或妥布霉素;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