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可以说是老生常谈。有办法?没有办法?缺的是办法?还是决心?还是责任和担当?近日,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在Nature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提出几个办法。这些办法有用吗?是否可行?你如何看?
作为一个科技迅速崛起大国,中国科研人员的知识产出及行为方式对全球科学界都会产生影响。坐拥超过四百万研究人员的中国有着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多的科学技术人员。
自2008年中国在Web of Science上收录的文章数量超过英国以来,中国国际论文发表总量一直排名世界第二。仅2018年,中国发表WoS收录期刊论文41.2万篇。但中国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伪造的同行评议以及剽窃或造假的出版物,被撤文章的全球占比约为其科研产出全球占比的三倍。
过去几年,中国因伪造同行评议、篡改图像和买卖论文事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一些令人瞩目的不端事件涉及到了一些中国知名的科学家。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科技部、中国社科院分别牵头负责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诚信建设与不端治理工作。同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证监会等41个部门联合印发《备忘录》,拟对科研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责任主体实行联合惩戒。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联合发文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国政府在科研诚信建设举措在海内外得到广泛关注与欢迎,同时国内外学界也须认识到实现持久的有效变革并非易事。
为更好地了解这一现状,我的团队研究了全球撤稿、国家撤项数据。我们同时对科研人员进行了在线调查,并采访了中国科研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科研诚信培训和剽窃检测项目以及资助项目的管理人员、期刊编辑和中国学者。在下文中,我将概述科研诚信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支撑它的潜在策略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