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访华百年:实用主义对中国影响几何?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王丹红专栏

发布日期: 2019-12-03

杜威访华百年,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国学界影响深远,尽管在美国其理论一直有争议。杜威在中国的两年多时间里,发表了200多场演讲,参与了“五四”运动,获得崇高地位。胡适作为杜威的学生,积极推广其理论,尽管同时代的其他美国哲学理论在中国未被广泛介绍。

1919年初,当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杜威和夫人,利用学术休假到日本访学时,其间的几周,他只是计划到中国观光。出乎意料,在其著名的中国学生的邀请和努力下,杜威戏剧般地在中国住了两年多的时间,见证并参与到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发表200多场演讲,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席卷了中国学界;他获得崇高地位,孙中山先生登门拜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称他为“西方的孔子”。

在杜威访华百年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仍受到追捧,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了38卷的《杜威全集》和《杜威在华学谱》,北京大学出版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等。但20世纪初,在美国教育的多种哲学理念中,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只是其中一个,而且一直有相当争议。

今天,在杜威提出并发展实用主义的两所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看上去不那么实用的经典人文教育是其大学本科的核心课程。100年间,中美两国学界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评价大相径庭,而同时代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却极少在中国学界被提及和讨论。为什么?

胡适是杜威在中国最著名的学生。

20世纪上半叶,东南大学梅光迪教授和以他为代表的“学衡派”,曾针锋相对批评胡适所倡导的文学革命和实用主义理论,但败下阵来,并被尘封和遗忘。如胡适所言:“今年(1922)南京出了一种《学衡》杂志,登出几个留学生的反对论,也只能谩骂一场,说不出什么理由来。如梅光迪说的:‘彼等非思想家,乃诡辩家也……’这种议论真是无的放矢。……《学衡》的议论,大概是反对文学革命的尾声了。

我可以大胆说,文学革命已过了议论的时期,反对党已破产了。”

今天,在中国学术界倡导通才教育、反省功利教育问题之时,我从胡适与《新青年》、梅光迪与《学衡》两条线索出发,追寻并反思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对百年中国教育的影响。1920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ohn Erskine为本科生创立的荣誉文学课程——西方经典阅读,今天发展为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核心课程——伟大书籍。

1919年4月30日中午,杜威夫妇从日本乘船抵达上海,胡适、蒋梦麟和陶行知在码头迎接,那时,他们的计划仍然是在中国旅游并演讲六个星期。然而,谁也无法预料,三天后,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掀起的狂风巨浪,伴随胡适在北京大学讲堂上的积极宣讲、《新青年》等媒体的大力传播,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青云直上,风靡中国。

胡适将此前后的演讲稿整理成文,题为“实验主义”,在《新青年》上发表。

1919年5月3日,杜威在上海开始了此行的第一场演讲,胡适现场翻译。当时盛况,从听众程天放的回忆中见一斑:那时我是复旦大学三年级学生,一天报载杜威博士在江苏省教育会公开演讲,由适之先生翻译,我和许多同学都去听。

当时,适之先生在《新青年》上鼓吹文学革命,批评旧传统旧习惯,上海一般知识青年都震于他的大名,却没有见过他……在电车上我们想象胡适一定是西装笔挺、神气十足,等他陪杜威走上讲台时,穿的是一件长衫,态度谦恭和蔼,不像一般留学生,而像中国传统学者,大出我们意料之外。

受到热烈欢迎,杜威改变了主意,当晚致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争取在中国讲学一年。

他写道:“他们(胡适和北京大学)都认为目前是中国教育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能有一个西方特别是美国思想的代表坐镇,这将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我自己也极为珍视这个难得的机会,可让我了解东方思想和情况。因此,我希望哥大能接受教育部即将提出的建议。我个人所得也会是哥大所得。我相信由于我人在这里,就会为哥大招来更多中国和日本学生。”

1919年7月,蔡元培同意回北大,他先派蒋梦麟代理,由此开启了蒋梦麟服务北大长达17年的经历。杜威夫妇最终在中国住了两年多的时间,1921年7月11日离京回美,胡适在当天出版的《晨报》发表文章“杜威先生与中国”。他写道:杜威先生在中国到过并演讲的地方有奉天、直隶、山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十一省,他在北京的五大演讲录已经出了十版,其余各种小演讲录……几乎数也数不清了!

我们可以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的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

胡适说“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的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这是事实,但他没有讲出故事的另一面:与杜威哲学同时代的其它美国哲学理论,在中国或未被介绍、或被压制。

比如,杜威同事、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约翰·厄金斯(John Erskin,1897-1951)为本科生创立的荣誉文学课程,哈佛大学教授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1865-1933)倡导的“新人文主义”,芝加哥大学校长倡导的以西文经典文学为基础的“伟大书籍”运动。

当杜威学派、胡适、文学革命在中国高歌猛进时,哈佛大学新人文学派、梅光迪和他的领导的学衡派,对其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批判。但在当时的中国,胡适教授在青年学生眼中是犹如神一般的存在,梅光迪等人望尘莫及。

1919年5月29日抵达北京,见识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他们在6月4日给女儿的信中写道:“在中国的生活很刺激,这句话很公允,我们所目击的是一个国家的诞生。”

1921年7月11日,胡适在《晨报》发表文章“杜威先生与中国”,他写道:我们还可以说,在最近的将来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个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的。这句预言初听了似乎太武断了。

1952年12月,应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院长邀请,胡适从美国到台湾,在师范学院发表演讲,题为“杜威哲学”,他说:“1919年(民国8年),杜威先生到中国来讲学,我们几个他的学生,在他开讲以前,举行了几次公开的讲演,把他的思想做一些通俗的介绍。我的讲演有一部分收进了《胡适文存》。像《实验主义》和《最近五十年的世界哲学》两篇文章里,都提到杜威先生的思想。

杜威先生的教育哲学、教育学说,被公认为最新的教育理论,不但影响了全美国的学校,由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也影响了革命初期的俄国。苏俄那时的教育制度,便是依杜威先生的理论制定的,后来革命的倾向改变,整个教育制度也就改变了。中国教育界自1919年到现在,也深受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1948年12月16日,当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和夫人乘飞机离开北平时,他可能未曾料到,他永远离开了祖国、离开了北京大学,也永远失去了小儿子胡思杜。

今天,在纪念杜威访华百年纪念之际,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杜威哲学为何在中国一枝独秀?

UUID: af6ab711-6d58-4371-a597-b07f3a00352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12-03_杜威访华百年:实用主义对中国影响几何?王丹红专栏.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3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