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下面三个标题:
《一男子咽喉肿痛,一周后因病毒性心肌炎猝死》
《肠胃有时隐隐作痛,你可能面临癌症的威胁》
《注意醒来后这六种表现,可能是大病信号》
看到这些,“我昨天好像喉咙也痛,是不是心肌炎”的念头,是否在你脑海中一闪而过?有没有认真感受肠胃是不是也在隐隐作痛?接着又把自己身上的各种表现对号入座到大病前兆中?
这些都是“健康焦虑”的表现。健康焦虑本身没毛病,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儿。但对身体健康过分焦虑,以至于耽误到了正常的生活,那你还有可能得了一种病——疑病症。
健康焦虑,人人都有
“健康焦虑”这个概念最早在1931年就被提出来了。这个名词太好理解了,以至于学者们常常用“顾名思义”的方式来使用它,所以“健康焦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简单来说,“健康焦虑”指的就是因为怕自己生病而感到不安、害怕。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对自身健康的担忧,比如:咦,我胳膊上怎么起了几个小红点?是过敏还是皮肤病?要不要请假去看看啊……哎呦,被流浪猫抓了一把!猫看上去挺健康的,不用打狂犬疫苗吧?但如果它身上真的有狂犬病毒,我不就完了吗!我今年莫名其妙胖了30多斤,应该是内分泌失调吧?可能是皮质醇异常,也可能是甲状腺出了问题。
上面这种程度的健康焦虑非常常见,人人都有,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益的,能让我们关注到潜在的疾病风险,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小声说:最后那个除外。真人真事,经过全面医学检查,这个人就是单纯吃太多长胖了……)
对健康过度担忧,是病!
然而……如果这种担忧过度了会怎样呢?来看这个案例:这位女性30岁左右,身体健康,但非常怕自己身体出问题,以至于每天花1到2个小时上网浏览相关信息,每天多次问朋友家人自己是不是健康,并且在过去半年里,每个月都要去看病或做检查3、4次。还有一个案例:这位男性也是30多岁,近一年内总觉得自己身体出了毛病。尽管每年的单位体检都表明他很健康,但他就是不愿因相信这一点,并且不断花钱、请假去找专家看病。
和上面提到的担心胳膊疹子不一样,这两位对健康的焦虑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痛苦,也明显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担忧、检查和就医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中,将这种过度健康焦虑的疾病称为疑病症。不过,由于“疑病症”这一名称带有贬义,加上一些其它的诊断分类学原因,在最新的第5版中,疑病症已经被取消。
原本被诊断为疑病症的患者,在这个版本里,绝大部分将会被诊断为“躯体症状障碍”和“疾病焦虑障碍”,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患者是否真的存在显著的躯体症状。
《生活大爆炸》中,Howard把有自己口水的纸团吹到了Sheldon的喉咙里,Sheldon担心得传染病,为此惶恐了很多天。这应该是一种典型的疾病焦虑障碍丨《生活大爆炸》截图
但在2018年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疑病症这一名称则被继续沿用。虽然在疾病定义上,学界还有一些分歧,但总体而言,它们一般会具有如下几条症状特征:
1、 存在自己患有或可能患上某些严重疾病的先占观念(可以理解为持续盘踞在脑海中的、使人沉浸其中的想法);
2、 对自身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持续的焦虑;
3、 有过度的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如反复检查自己身体;或是相反地,过度回避医院以至于影响正常生活;
4、 没有明显躯体症状,或者即使有躯体症状,但对于健康的担忧是明显过度的、与实际情况不相称的;
5、 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到以上焦虑中,以至于造成明显痛苦,或是对生活等造成明显损害;
6、 以上先占观念及其带来的困扰已经存在至少6个月;
7、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
疑病症常见吗?
也因为疾病定义并不算特别统一,关于疑病症的统计数字也不多,国内还没有相关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来看看国外的。2013年澳大利亚对普通人群做了一次调查,以“有6个月及以上严重健康焦虑”作为疑病症标准,发现疑病症患者占到人群的3.4%,而人一生中患上疑病症的概率是5.7%,这个数字在35岁到44岁之间达到最高峰7.4%。如果把人群变成医院患者,这个数字会更高。
2011年,英国以“短版健康焦虑量表得分高于临床分界线”为标准定义疑病症,对28991名医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医院患者的疑病症患病率达到了19.8%,比普通人高得多。这样看来,疑病症其实并不少见,在某些人群中,甚至是比较常见的。
我是正常焦虑还是疑病症呢?我知道一定有人对着上面7条标准看了又看,担心自己得了“怀疑自己得了疑病症”的疑病症。但其实,疑病症不是对号入座这么简单。健康焦虑并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判断,而是“有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健康焦虑,只是程度上有有所区别,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了,才考虑诊断为病态。你可能多少符合上面7条标准中的一些,但这并不能作为你可能患有疑病症的证据。
谁还没个焦虑的时候了丨giphy如果对照上面7条特征,你有很多都符合,而且“特别符合”,那我建议你到精神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心理科,请医生做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和所有疾病一样,不管是家人朋友说的,还是网上测试题测的,都只能是一个提醒或参考,“疑病”之“疑”,还得请对口的医生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