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晚,当大家还沉浸在双十一的购(duò)物(shǒu)狂欢之时,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爆出了大新闻——獐子岛家的扇贝又双叒跑啦!这是獐子岛扇贝继2014年、2018年、2019年一季度后的第四次“跑路”。獐子岛公告称,因受北黄海冷水团异常等因素影响,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
受此影响,獐子岛2014年巨亏11.89亿元,震惊A股市场。然而市场各方对獐子岛所给出的巨亏理由并不买账,笑称其为“扇贝跑了”。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预计2017年业绩由盈利0.9 -1.1亿元,变为亏损5.3-7.2亿元。而后在公司年报中解释2017年巨亏的原因为海洋灾害导致饵料短缺,扇贝饿死。受到海洋灾害的影响,公司养殖产品产量下降,公司净利润亏损4314万元。
而2019年11月11日晚,獐子岛发布公告称扇贝亩产暴减90%,公司初步判断构成重大存货减值风险。从公告中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这样几点信息:1. 抽测海域的扇贝出现大比例死亡;2. 死亡是在抽测前不久突发的;3. 目前死亡原因不详。公示发布后在网上引起一片哗然,有网友戏言:“骗我可以,请注意次数!”大规模死亡事件接连发生,加上公司财务数据 “前科累累”,獐子岛目前面临着来自市场各方的质疑。
不过我们今天不去谈事件背后的“人祸”,而是从水产养殖的角度分析:好好的扇贝,是否有可能发生 “集体突然暴毙”这样的蹊跷事儿。虾夷扇贝(Painopecten yessoensis)原种主要产于日本北海道及本洲北部,俄罗斯千岛群岛的南部水域地区,属于冷水性贝类。虾夷扇贝雌雄异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0℃~16℃,当水温低于5℃时生长缓慢,高于23℃时活力减弱,长时间高温容易死亡。
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窄,适生盐度为25‰~35‰。1982年,虾夷扇贝作为新品种从日本引入我国, “虾夷”二字就取自我国古代对日本北海道地区的旧称。在相继解决了繁育、养成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后,相关的生产养殖活动在黄渤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由于虾夷扇贝个头较大、肉柱白洁、味道鲜美,受到了许多食客的喜爱。短短三十余年,虾夷扇贝便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贝类之一。
也是在那段时间,獐子岛乘着虾夷扇贝的东风开启了海洋牧场2.0时代:产业模式从捕捞为主,转型为“增养殖”为主,也就是最近频繁出现在新闻中的“底播增殖”。底播增殖,指的是将苗种放流至较大的天然水域中,在一定人工保护措施下,任其自然生长,进行种群资源恢复或再次进行捕捞回收,实现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
因为类似于在陆地放牧牛羊,这种在海上放养的大型人工渔场也被称作 “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相较于单纯的捕捞,底播增殖充分利用了海水供饵及自净的功能,能有效防止病害发生,同时也很大程度地缓解海洋生物资源的压力,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与此同时,由于底播增殖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人为干预的程度较低,收成多少几乎得看大自然的心情。
獐子岛公司也曾公开表示:北黄海生态环境复杂,底播增殖生产方式人为干预程度较低,因此在底播增殖过程中,会受所处海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在这种养殖模式下,扇贝发生“集体暴毙”的情况,的确有可能发生。死亡的原因,可以大致分成两类:自然生态和扇贝本身。在獐子岛给出的解释中,前三次“扇贝跑路”的原因都属于自然灾害。首先来看2014年的“北黄海异常冷水团”。
北黄海冷水团,又叫黄海中央水团,具有温度低、盐差小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个冷水团的存在,黄海海域的海水才能在夏季也保持6~12℃的低温以及一定的盐度,使扇贝、海参等海珍品得以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不过这个冷水团性情不太稳定,有时甚至会造成海水温度急剧变化,引发生物大规模死亡。再看2018年,官方曾将“饵料短缺,扇贝瘦死” 归结于降雨减少。
长海县气象局公布的降雨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长海县降雨量分别为392.2和397.2毫米,比历年同期值少了120~130毫米。降雨的减少会使浮游植物的生长高峰期缩短,数量与往年相比波动较大,因此扇贝“瘦死”一说也确有可能。前文提到,相比于单纯的捕捞,底播增殖更加有利于缓解海洋生物资源的压力。
但这需要建立在适度的基础上,当播撒的数量与范围超出大自然的承载能力,就不再是为海洋减负,而是给海洋“添麻烦”了。从历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以獐子岛虾夷扇贝为主的北黄海滤食性贝类的底播面积几乎每年都在上升,可产量却在2011到达峰值后,便不断下跌——这不由地让人联想到放牧人的牛羊把草原吃没的例子。正如海洋难以承受人类的大规模捕捞一样,海洋也难以承受大规模的播撒苗种。
想象一下,一大片海域都被同一种生物占据,如果发生了病害会怎么样?这就是獐子岛目前正面临的问题。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最怕的就是“病”、“害”二字。尤其是对于底播这种放手给大自然的养殖模式,一旦发生了疾病或敌害的侵扰,人为力量甚至无法阻挡其蔓延。此外,累代养殖引发的结构单一和性状下降,使得黄海海域的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虽然獐子岛试图通过刺参、香螺、海胆等具有“清道夫”功能的养护型生物,以及人工鱼礁的投放来养护生态,但扇贝养殖区的全覆盖式大规模扩增,对海洋来说仍是一大挑战。这种盲目扩张在挑战海洋极限的同时,也使得企业本身蒙受损失。因此,从发生的可能性上看,养殖扇贝“集体暴毙”并非信口胡诌,类似事件之前在日本、加拿大、秘鲁等国也曾有过报道。
大规模死亡事件的频发与獐子岛公司的信用缺失,才是事件一爆发就引来各方质疑的真正原因。不同于其他资产,渔业企业的资产多在海底,每次清点监盘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盘点的难度使得存货数额扑朔迷离,同时也露出了利润操作的“蛋壳缝”。原本价值3个亿的扇贝瞬间变为一堆空壳,也难怪网友评价:“存货基本全靠猜,扇贝死活一句话。
”目前獐子岛公司已经回应了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表示:部分海域虾夷扇贝死亡情况可能还将继续;尚未能获知导致本次虾夷扇贝大规模自然死的具体原因。巨额亏损背后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目前无从而知,还需等待后续的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