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北京肺鼠疫患者”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鼠疫曾被冠以“黑死病”的名头在中世纪的欧洲肆虐,并直接造成了当时欧洲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患病死亡。鼠疫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携带鼠疫杆菌的野生啮齿动物。类似鼠疫这种由动物将疾病传染给人类的例子还有不少,如著名的“狂犬病”“非典”等,人们把这类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事实上,除了动物会将疾病传染给人类,人类也会将一些疾病传染给动物。这些倒霉的被感染者中,便有我们今天的主角九带犰狳。
九带犰狳。图片:Hans Stieglitz / wikimedia
能屈又能伸
狭义的犰狳指的是有甲目犰狳科(Dasypodidae)的成员,现存1属共21种,都分布在美洲。如果把范围放大,现存的有甲目成员还有倭犰狳科(Chlamyphoridae),嗯,暂且也把它们叫做犰狳好了。过去犰狳属于贫齿目(Edentata),如今则被归在异关节总目(Xenarthra)下。异关节总目是一大类美洲极具特色的代表性动物,包括了各种犰狳、食蚁兽和树懒。
犰狳科动物外形奇异,它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段,外面都有一层由小骨片组成的、如瓷砖般排列的骨质鳞片,像一件硬板甲保护着柔软的身体。前段和后段的骨质鳞片连成像龟壳一样的整块板状结构,不能伸缩;中段的鳞片呈条带状环绕,形成“绊”,有筋肉相连,可以自由伸缩。这样的结构一方面使身体形成两个半球形,保护其脆弱的腹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身体的灵活性。
“绊”的数目随种类而异,九带犰狳便是因为身具九“绊”得名。犰狳的体态和外形像极了披着铠甲的大老鼠,所以也有人称它们为“铠鼠”。值得一提的是,六带犰狳有6到7个绊。图片:Charles J Sharp;André Ganzarolli Martins;Mark Payne-Gill / NPL / mindenpictures
有甲目中不同种类的犰狳形态大同小异,但各种之间的个头大小并不一致。个头最小的是倭犰狳(Chlamyphorus truncatus),体长10厘米左右,还没有一只兔子大;体型最大的巨犰狳(Priodontes maximus)体长近100厘米,体重可超过60千克,尖利的爪子能有20多厘米长。
犰狳的牙齿可多达100颗。这些不断生长的形似管状钉子一样的牙齿细弱无力,而且缺少门齿和犬齿,无法进行自卫,到老年以后还会逐渐脱落。图为倭犰狳和巨犰狳。图片:Cliff / flickr;worldlandtrust
麻风病之殇
大约在五百多年前,葡萄牙的冒险家第一次登上南美大陆,之后便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漫长的殖民岁月。然而到来的访客除了殖民者本人,还有他们携带的麻风病。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或弥漫型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菌会首先侵犯身体温度较低的部位,如鼻子、耳朵等,如果医治不及时,扩散的病菌便会继续侵犯患者的皮肤和神经,导致皮肤变厚,产生结节,失去知觉,双目失明,甚至丧失活动能力。麻风病对人的容貌也存在毁灭性的打击,不少患者眉毛脱落,鼻子塌陷,再加上肢端残废,最终身体可能出现严重的畸形。
图片:Pierre Arents & B.jehle & William Brigham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麻风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在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记录,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虽然麻风病传播范围广,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健康人对其免疫,即使接触到病菌也未见发病。此外麻风杆菌较为脆弱,阳光照射2到3小时便会失去繁殖能力。
过去,人们缺乏治疗麻风病的有效手段,大多是建立“麻风村”等场所进行集中隔离,死去的病人也是被集中到郊外埋骨。这使得在野外四处觅食的犰狳们有了接触到麻风病原菌的机会。由于犰狳体温较低,鳞甲处又有裂口,所以极易感染麻风病菌,一来二去便染上了麻风病,之后便在犰狳群体中相互传染。
电影《澄沙之味》呼吁人们关注麻风病患者与麻风村。树木希林在影片中饰演有麻风病史的老人。图片:《澄沙之味》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种类的犰狳均有感染上麻风病的风险,其中以九带犰狳最易感,感染率超过40%。感染后的九带犰狳会出现类似人类麻风病患者的症状,不过大多数被感染的犰狳生活并未受到影响,极少数严重感染个体会出现瘤型麻风的症状,进而死亡。
野外的九带犰狳。图片:Gigrantula / wikimedia
是谁的生存代价
通常状态下,九带犰狳和人类之间难以形成互相传播的渠道。但耐人寻味的是,在美国和巴西,有相当比例的麻风病患者是被犰狳传染上的。
现如今,巴西是世界上麻风病新病例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印度。巴西国内仍有数万名麻风病患者,且每年不断有大量新患者出现,除了基础医疗设施落后,这也和一些地区狩猎和食用九带犰狳的习俗密切相关。
以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帕拉州(Pará)为例。当地超过60%的九带犰狳都携带有麻风杆菌。研究人员在该地区的两个村庄进行检测,发现约有60%的当地居民体内含有针对麻风杆菌的抗体,这意味着他们曾经被麻风杆菌所感染。
游泳的九带犰狳。图片:Paula Coulter / NPL / mindenpictures
由于巴西不少区域仍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当地居民为了获取蛋白质可谓是绞尽脑汁。九带犰狳因为数量众多,行动相对缓慢,遇到危险会团成一个球,是巴西穷人最容易获得的蛋白质来源。调查显示,65%的巴西穷人一年至少吃过一次犰狳。
人们有时捡到犰狳并不会马上杀死吃掉,而是会像家畜一样饲养一段时间。
野外的犰狳由于食物来源不稳定,几乎啥都吃,往往偏瘦;而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当地人一般用猫粮或狗粮补加维生素、矿物质、生鸡蛋、动物肝脏、鸡肉、水果(如香蕉)作为犰狳口粮,九带犰狳往往能很快适应环境并将食物吃得干干净净,长得膘肥体壮。之后便是能好怎的烹饪过程了。据吃过的人描述,九带犰狳的口感与鸡肉(也有说猪肉)相似,但更加肥美,算得上是一道当地风味。
九带犰狳骨骼标本。图片:Polyoutis / wikimedia
不接触,才最美
或许会有人担心犰狳像中国的穿山甲一样,被人们吃到濒危。这个担心可能有些多余:一方面,当地人对犰狳并非无止境地赶尽杀绝;另一方面,犰狳的胚胎发育机制很特殊,一胎必定会产四个幼崽,加之出色的适应能力和当地尚且完整的生态环境,犰狳的种群状况要比穿山甲好太多。
据调查,巴西每年都有约2.5万人因犰狳而染上麻风病。但当调查者对当地居民发出不要接触野生犰狳的建议时,当地居民的回应却是:“不,我们就是喜欢吃犰狳。”
九带犰狳母亲和它的孩子。图片:Heidi and Hans-Juergen Koch / mindenpictures
由于犰狳易饲养,养熟后温驯亲人,在美国等地三带犰狳是大受欢迎的家庭宠物。不过这也给了麻风病菌可趁之机。过去,人们认为犰狳是唯一一类除人以外自然状态下会染上麻风病的动物,但近些年人们发现,英国一些地区的欧亚红松鼠身上也出现了类似麻风病的症状。这些区域地下埋着700多年前麻风病人的遗骨,研究人员取样分析后猜测,松鼠或许是接触到了遗骨上携带的菌株,进而被感染,成为了另一种自然状态下感染麻风病的动物。
不建议模仿。图片:Heidi and Hans-Juergen Koch / mindenpictures
时至今日,麻风病、鼠疫等过去令人闻风丧胆的大规模传染病早已威风不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被人类彻底消灭。身边零星发生的病例仍在向我们提示着它们的存在。我们切身能做的,就是在野外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远观不亲近,才是对人和野生动物都美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