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人工的接力:他们一年阻止了上千次自杀

作者: 汤佩兰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9-11-12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终身教授黄智生通过开发“树洞机器人”,监控微博上的自杀倾向信息,与志愿者团队一起阻止了上千次自杀,这一行动揭示了人工智能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应用潜力。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精神健康有何关联?这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终身教授黄智生关于“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演讲的内容。作为一名研究人工智能三十多年的科学家,如今他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一项救人事业——挽救微博上试图自杀的网友。

从2015年起,黄智生跟北京安定医院展开合作,做抑郁症相关的研究。2018年4月,黄智生了解到一个名为“走饭”的微博和“树洞”的概念,账号的更新停留在2012年3月18日。抑郁症已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所谓“树洞”,传说古时候的人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树洞以吐露衷肠,而有自杀死亡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微博就好像是那些吐露情绪和愿望的“树洞”,这为采用人工智能及其大数据技术对网络媒体做分析并提供自杀救助提供了可能性。

在新浪微博上,已有成千上万个“树洞”,也就是有几万个年轻人离开了。而黄智生和志愿者发起的“树洞行动”,就是要实现机器人或者智能算法去巡视社交账号中的“树洞”,然后通过对这些“树洞”曾发过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解读这个人可能是谁,最后寻找他身边的亲人和好友进行预警,从而来阻止自杀。

据黄智生介绍,人工智能由两个方向组成: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简单而言,深度学习是从大量的经验数据中获取一般性的结论,即归纳推理;而知识图谱则是在已经拥有复杂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能够获取新的数据,即演绎推理。在他看来,知识跟数据是两回事,更重要的是知识,区别在于其具备推理逻辑特征,可以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

2018年7月,树洞机器人001号正式上线,主要监控微博上的特定“树洞”,每天晚上九点左右,黄智生会将机器人发现的高风险自杀人群“树洞”监控通报发在群里,然后由志愿者组成的树洞救援小组,一起讨论并采取自杀救助行动,联系其亲友来阻止自杀,或者直接通过私信联系,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稳定交流。

黄智生经常会想起第一次救援行动,那是树洞机器人还在研发的阶段。

2018年4月28号,黄智生在武汉科技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发现有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句话:5月1号我想烧炭自杀。当时他们立刻发动整个团队试图去解读她的信息,其中一条写着“从来没有人真心爱过我,也没有人给我送过花……”。大家意识到原来女生在感情上受了挫折,于是他们与她交朋友建立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多方联系找到了女生所在大学的地址,自发捐款打算给女孩送花,委托学校每个星期送她一束花,而且不透露送花的人是谁。

如今,树洞机器人已经更新到006号,跟此前最大的不同的是,从006号开始黄智生设定每隔四个小时让系统自动运行一次,一天六次,避免先前每天一次间隔时间过长错过救援时间。从数据抓取、汇总、分析再到监控通报生成后,都是自动发送到黄的电子邮箱,整个过程不到四分钟。经测算,该系统对自杀风险判别的准确率平均达到82%。

黄智生团队面临的困难并非是如何提高自杀风险判别的准确率,因为是否进行救援行动,还会由树洞救援团成员进行人工判断。目前每天发布的监控通报基本上有十个人在六级以上,但限于人力并非都能救助。随着志愿人员的不断加入,每天能救下的人从三个增加到五个。

2018年7月底到2019年9月底,树洞救援团已经对2851人发送了关心信息,阻止超过1094次自杀,拯救了数以百计的生命,背后连接的是十数倍的人群避免了他们的痛苦。目前,树洞救援团已经超过400人,成员主要分布在中国和欧洲。其中精神健康跟心理学专家接近60人,心理咨询师80多人,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对于非专业的志愿者,每周二晚上会通过专家线上授课的形式进行专业化培训,普及网络救援的基础知识。

UUID: 7fe1ac57-3d85-4bd6-aeda-978baa94d3d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11-12_智能与人工的接力:他们一年阻止了上千次自杀.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