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线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是庆祝《自然》诞生150周年的特刊。从1869年到2019年,这150年来,《自然》发表了近10万篇论文,成为了全球学术期刊的标杆之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期《自然》封面的艺术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了一篇论文,每一个颜色代表了一个学科。而点与点之间的连接,表明两篇论文曾在一项研究中被同时引用。
值此诞生150周年之际,《自然》也评选出了在期刊上发表过的10篇足以载入史册的重磅论文。在今日的这篇文章中,学术经纬团队也将与各位读者一一做介绍。1947年,物理学家George Rochester与Clifford Butler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把高能宇宙射线打向铅板后,他们发现了一些“V”字型的粒子轨迹。
两位科学家对这个现象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不可见的粒子,在这个过程中衰变成了两个可见的带电粒子,而后者正是V字型轨迹的由来。现在,我们把它称为“k介子”,它是夸克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粒子,也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
1975年,两位免疫学家Georges Köhler与César Milstein介绍了一种制造单克隆抗体的方法——通过将生产抗体的脾脏细胞与能够不断分裂生长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我们得到了一种全新的细胞系。它能够源源不断地生长并合成抗体,堪称是一座小型抗体工厂。《自然》杂志对其评价是“这项研究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的道路上,带来了重要的生物学洞见和临床成功”。
192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Raymond Dart是一名幸运儿。刚当上大学的解剖系主任不久,他就做出了留名青史的发现。他用妻子的缝纫针,从一堆岩石里辛苦地挖出了一块化石,它属于一类叫做“南方古猿”的生物。化石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关于人类早期演化的认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祖先与猿类分道扬镳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1985年,科学家们报道了一种叫做C60的特殊结构。
在0.7纳米的尺度上,它就像一个经典的足球,由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组成。这是纳米技术的一大里程碑,也带来了诸如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材料。1985年,作者指出在南极的上空,臭氧水平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大幅下降。仅仅几十年里,臭氧层的厚度就减少了三分之一。作者们也在论文里大胆提出,氯氟烃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这个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科学和化学领域,并推动了20世纪最为成功的环保政策之一。
1976年,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叫做“膜片钳”的技术,能够记录下神经元的电信号变化。如今,它已是神经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1992年,科学家们介绍了一种将介孔分子筛材料有序排列的方法。《自然》指出,这带来了介孔材料领域的一次大爆发。此外,这种简单的化学方法也在生物医学和石化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1958年,科学家们从已经分化完毕的爪蟾细胞里分离出了细胞核,再植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
这个细胞能够顺利发育成具有多种细胞类型的完整动物,也因此动摇了“细胞分化不可逆”的信条。这项研究开辟了“细胞重编程”的研究领域。50多年后,诱导干细胞技术应运而生。1953年,生命的奥秘就这样被揭露出来。如今,DNA的双螺旋结构已是一座图腾,将永远耸立在人类的历史画卷中。关于它里程碑式的意义,实已无需多言。1995年,科学家们的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
在遥远的地方,围绕着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存在着一个系外行星系统。20多年过去了,这个数字从1,已经增加到了约4000。在表面一片死寂的宇宙中,或许人类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