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用处很多,比如,我们可以用它来写作业、吃瓜、跟朋友联络感情,以及当个键盘侠跟人吵架。在大多数人眼中,汉字只是一种记录、传播信息的工具,我们对它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在古代,汉字可是被人们视为神造之物,拥有着神奇的力量。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人的文字崇拜,感受一下祖先对这项伟大创造的敬畏。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将文字看作神圣的事物,认为它具备神性与魔力。
古埃及人认为,他们的象形文字是图特神创造的,这位尊神长着人身朱鹭头,掌管知识与魔法,教给人们书写、计算和历法。所以古埃及文中,“文字”一词的含义就是“神圣的话”。古印度的梵文,也被认为出自创造之神梵天之手,是神的语言,只有属于祭司阶层的婆罗门有权学习和阅读。而我们的汉字,更是诞生伊始,就自带神秘属性。《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黄帝的史官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上能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下可分辨飞禽走兽的足迹。他创造出汉字,给人间带来巨变。而文字透露了天地机密,鬼神不再独享知天机的特权,所以夜半哭泣。人们除了用汉字记事,还想借助它的神力趋吉避凶。于是,不少有趣的习俗也由此而生。如果你感兴趣,不妨继续往下看。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年间,流寇四起,天下将乱。一晚,崇祯皇帝派内臣出宫,去打听民间消息。
内臣遇到一位测字先生,便说了一个“友”字请他测吉凶。先生问:“你要问啥事儿?” 答:“国事。”先生说:“这个字不妙,反贼早出头了!”内臣急忙改口:“不是这个‘友’,是‘有无’的‘有’。”先生说:“更不妙,‘有’是‘ナ’和‘月’,‘大明’去其半矣。”内臣又改口:“是‘申酉’的‘酉’。”先生说:“更加不妙,天子为至尊,剩一‘酉’字,‘尊’已斩头截脚。”说得内臣面如土色,灰溜溜地回去了。
这是清代学者梁绍壬在随笔集中讲的一个故事。古书中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古人认为,文字有灵,会在冥冥之中传达天意,因此可以用来占卜、预测未来。精研此道的高人,能通过文字知晓未来之事。除了预测未来,汉字还被赋予了超自然的魔力。人们相信用汉字书写的符咒,可以护身辟邪,甚至治病疗伤。比如,过去有小孩儿的家庭,喜欢在屋外贴“儿啼帖”,上面写着咒语:“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
四方君子来看过,一夜睡到大天光。” 据说这能防止小儿夜哭。小说《水浒传》中,神行太保戴宗贴上“神行符”后,便能施展绝技,日行八百里。《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给哪吒胸前画了一道隐身符,对手便看不见他。这些符咒有些是明晰的汉字,更多的,是“天书”般的神秘图形,其实它们都是汉字的变形。在中国婚礼中,必然少不了红纸剪出的“囍”字:贴在门上表示喜临门,贴在墙上、家具上乃至被褥上,意为处处见喜。
春节来临时,各家各户的门上都会贴上“福”字,而且得倒着贴,意为“福到(倒)了”。还有“寿”字,几乎可以用在一切喜庆场合,除了以文字形态出现,还被变形成了“团寿纹”,放在各种日用器物上。还有个独特的“卍”字,是完美的中心对称图形,形状循环往复,因而深受古人喜爱。皇家用它来象征千秋万代,百姓用它来祈盼子孙绵延、福寿安康。
文字拥有神秘力量,人们认为可以借它趋吉避凶,但使用时应该有所禁忌——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就是对特定名字的“避讳”。避讳有几种:“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直接读写尊者、亲人、贤者的名字,以示尊重。而如果遇到不得不书写名字的场合,则需遵循特定的书写格式。在古代,最尊贵的人是皇帝,所以全国上下,都要对本朝历代帝王甚至他的家属进行避讳,这叫“国讳”。
由于文字是神圣之物,所以古人对写有文字的纸张极为珍视。民间有“敬惜字纸”的习俗,明清时尤为盛行。书斋、学堂都会摆放字纸篓,写过字的纸不能乱丢,也不能拿去糊墙、包东西,而要收集起来,放到专门的炉子里,统一进行火化。这些焚化炉外观常常修成塔状或亭状,称为“惜字塔”或“敬字亭”,每年还要定期将其中积累的字纸灰烬倾倒出来,倒进河流中,让文字从水路入海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