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的科学能否解释意识?

作者: Philip Goff

来源: 原理

发布日期: 2019-11-06

本文探讨了科学是否能解释意识的问题,指出意识是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并提出了泛心论作为一种可能的解释框架。

可以说,要解释像意识这样复杂的东西,是如何从大脑这样一个灰色的胶状组织块中浮现出来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项科学挑战。大脑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器官,它由将近1000亿个被称为神经元的细胞组成,每个神经元细胞又与上万个其他细胞相连,产生十多万亿个神经连接。

在理解大脑活动以及大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直至今日,仍没有人能够解释感觉、情绪和体验是如何产生的。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是如何导致痛觉或红色体验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传统的科学方法或将永远无法解答这些问题。而幸运的是,有一种替代方法或许能最终解开这个谜。

在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探寻意识那神秘的内部世界都是一个禁忌——因为这不是一个适合“严肃科学”的主题。不过现在事情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人们已经普遍接受意识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但许多研究意识的科学家低估了这项挑战的深度,认为我们只需要继续检查大脑的物理结构,就能找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然而,意识问题与其他科学问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意识是无法被观察的。

你不可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无法看到他们的感受和经历。假如我们只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我们根本就没有理由去假定意识。当然,科学家已经习惯了处理看不见的事物,比如电子就因为太小而无法被看不见。但科学家可以假设一些不可观测的实体来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比如闪电或云室中的蒸汽轨迹。但对于意识这一特殊的情况来说,要解释的事物是无从被观测的。

我们并非通过实验才知晓意识的存在,而是通过我们对感觉和体验的直接感知。那么科学要如何解释它呢?当我们处理观测到的数据时,我们可以用实验来检验我们观察到的是否与理论预测相符。但是,当我们处理的是意识时,这种方法就失效了。科学家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扫描人的大脑,并结合他们个人对意识体验的报告,将无从被观测的体验与可观测的过程联系起来。

例如,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确定无形的饥饿感与在大脑下丘脑中的可见活动相关。但是这种相关性的积累并不等同于意识理论。我们最终想要做到的是能够解释为什么意识体验与大脑活动相关,为什么下丘脑的这种活动会伴随着饥饿感。事实上,我们对标准的科学方法难以处理意识一事并不应该感到惊讶,因为现代科学被明确地设计为将意识排除在外的形式。

在“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之前,科学家认为物质世界充满了各种性质,比如颜色和气味。但是,伽利略想要的是一门纯粹的关于物质世界的定量科学,因此他提出,这些性质实际上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中,而是存在于意识中,他认为意识属于科学领域范畴之外。这种世界观构成了今天的科学背景。

只要我们仍在这种世界观之下,那么关于意识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将我们所能看到的定量的大脑过程,与我们看不到的定性体验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们也仍将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同时发生。

心灵即物质。我相信前进的道路是存在的,这条路植根于上世纪20年代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科学家阿瑟·爱丁顿的研究。他们提出,物理科学并不能真正告诉我们物质是什么。这听起来或许很奇怪,但事实证明,物理学仅限于告诉我们物质的行为。例如,物质有质量和电荷,这些性质完全是根据它们的行为——吸引、排斥和对加速的抵抗——来描述的。物理学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哲学家常说的“物质的本质”,即物质自身是如何存在的。

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科学世界观中有一个巨大的空白——物理学让我们完全不知道物质到底是什么。而罗素和爱丁顿的建议是用意识来填补这个空白。其结果就是“泛心论”——这是一种古老的观点,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基本且普遍存在的特征。但是,与泛心论这种观点的一些更早的形式相比,泛心主义的“新浪潮”缺乏一些神秘的含义。只有物质,没有精神或超自然的东西,但是物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描述。

物理科学以行为的角度描述物质的“外部”;但从“内部”来看,物质仍是由意识的形式构成的。

这意味着心灵就是物质,甚至基本粒子也能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基本意识形式。在否认这点之前,可以这样考虑一下。意识有着不同的复杂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马的意识体验远没有人类的复杂,兔子的意识体验没有马的复杂。随着生物体变得越来越简单,意识可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消失——但也有可能它只是淡出了,但并非完全消失,这意味着即使是电子也可以有非常微小的意识元素。

泛心主义为将意识整合到我们的科学世界观中提供了一种简单、优雅的方式。严格说来,它无法被验证;意识的不可观察性注定了任何超越了纯粹的相关性研究的意识理论,都是无法被验证的。但我相信泛心论是一种能将意识融入我们的科学故事中的最简单理论。虽然我们目前的科学方法根本无法提供任何意识理论,有的只是相关性而已,而那些认为意识是属于灵魂范畴的传统替代方法又导致了一种对肉体和精神的截然不同的描绘。

泛心主义避免了这两个极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一些顶尖神经科学家现在把它作为构建意识科学的最佳框架。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有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但它将会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科学。我们需要一场革命,而革命已经在进行之中。

UUID: 23e9ec0f-aea1-46ce-b006-858f234704f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9/2019-11-06_已知的科学能否解释意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