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洲,没有哪一种蝴蝶比黑脉金斑蝶更有名。这种体型硕大的斑蝶,在北美和南美的北部广泛分布,它们有着极其醒目的亮橙色翅面,粗黑的翅脉将橙色衬托得更为明显,谁看见都能认出它是黑脉金斑蝶。早在1758年,分类学鼻祖林奈就在《自然系统》里描述了黑脉金斑蝶,并将它的学名定为Danaus plexippus。
1874年由美国昆虫学家塞缪尔·斯卡德(Samuel H. Scudder)给它取了英文名monarch butterfly,monarch意为君主、君王,据说是因为纪念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因而黑脉金斑蝶的名称还被翻译为君主斑蝶、帝王蝶。
黑脉金斑蝶的一生与其他蝴蝶一样,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雌蝶常常将卵产在幼虫的寄主植物马利筋属植物(Asclepias,统称乳草,英文milkweed)的幼叶下方。它们的卵是乳白色,形状为一头尖的长圆形。卵经过3~10天后会孵化出幼虫,幼虫出生后就以马利筋植物的叶子为食。马利筋属植物全株都含有剧毒的强心苷[gān],人若是误食可以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有死亡风险。
然而黑脉金斑蝶的幼虫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独特的能力,不仅吃了叶子不会中毒,还能把马利筋属植物的毒素贮存在体内,作为化学武器防身。
黑脉金斑蝶的成虫鲜艳的颜色,也拥有显示“有毒”的作用,它的实力和样貌,吸引来了“山寨产品”。其中最著名是俗称副王蛱蝶的黑条拟斑蛱蝶(Limenitis archippus)。
黑条拟斑蛱蝶与黑脉金斑蝶外表极其相似,但没有毒性,依靠拟态黑脉金斑蝶骗过天敌,逃脱被捕食的命运。不同于其他蝴蝶,黑脉金斑蝶就像昆虫界的候鸟,每年秋天会结成大群飞往温暖的南方越冬,到了春天又往北回迁。每年10月,在加拿大会有1.5亿只黑脉金斑蝶聚集在一起,开始长达五周的迁徙,迁徙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50公里,行程可达5000公里。
最终,它们到达了墨西哥的马德雷山区,聚集在这里过冬、取食和繁殖。这是一场异常壮观的集会,让层林尽染的不是变红的树叶,而是橙色的黑脉金斑蝶。据统计,在黑脉金斑蝶聚集的山林,几棵大树上竟可以聚集300多万只蝴蝶。它们休眠过冬,然后在明年春天开始北归,在途中进行繁殖,老一代蝴蝶死去之后,它们的子女会接替它们踏上归途——没有一只黑脉金斑蝶能独立完成全程来回,这场浩大的迁徙,是几代蝴蝶共同努力完成的。
最早开始研究黑脉金斑蝶迁徙的学者,是加拿大昆虫学家弗雷德·厄克特(Frederick A. Urquhart),他从小就对黑脉金斑蝶充满兴趣,想要搞清楚它们冬天都去了哪儿。1937年,他开始开展黑脉金斑蝶迁徙路线的研究,他还成立了蝴蝶迁飞学会,召集了数千名公民志愿者参与标记和追踪黑脉金斑蝶的活动,这是北美规模最大、公众参与最广的科研活动之一。
经过多年追踪,弗雷德和志愿者们大致搞清楚了黑脉金斑蝶的迁徙路线:从加拿大、美国东北和中西部向西南越冬迁徙。
但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接壤的地带,黑脉金斑蝶消失了。这些蝴蝶去了哪儿呢?1972年弗雷德的妻子请求墨西哥的志愿者参与追踪黑脉金斑蝶的栖息地。居住在墨西哥的美国人肯·布鲁格和妻子,花费2年多,在墨西哥中部的米乔坎州(Michoacán)苦苦寻觅,终于在1975年找到了聚集在墨西哥高海拔山区森林里,数以千万计的黑脉金斑蝶。肯将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反馈给弗雷德。
次年,65岁的弗雷德登上了肯发现黑脉金斑蝶群的山林,见到了聚集在山谷,将树枝都压弯了的黑脉金斑蝶群。那一刻,他解开了毕生的谜题,完成了多年的夙愿。在斑蝶群中,弗雷德发现了一只身上标记有编号“ps 397”的蝶,它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志愿者标记的,用了2个月飞行了3000多公里,才到达墨西哥。
弗雷德逝世于2009年,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黑脉金斑蝶的研究,留下了四本书和大量的论文,也影响了大量青年研究者走上“逐蝶之路”。
黑脉金斑蝶在墨西哥的主要聚居地有14处,占地562万公顷。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受到了墨西哥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08年,黑脉金斑蝶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受到了严格的保护。而今,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每年秋冬,黑脉金斑蝶的聚集地都是当地生态旅游的热门景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迁徙途中总是充满了意外和障碍,许多蝴蝶因此丧生,最终到达越冬地的蝴蝶也要面临环境的压力,比如反常的天气和栖息地环境的变化。因此,尽管黑脉金斑蝶的总数很多,北美的科学家仍然呼吁要加强对黑脉金斑蝶的保护。研究显示,随着全球生境的恶化、栖息地的减少,黑脉金斑蝶的种群数量逐年在下降,也存在迁徙失败的风险。
其中盗伐森林对黑脉金斑蝶影响最大,大量的原生针叶林被破坏,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都给黑脉金斑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外,农业生产也是一大威胁,大量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减少了黑脉金斑蝶赖以生存的寄主——马利筋属植物的数量,蝴蝶也随之减少。还有研究表示,随着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使马利筋属植物产生毒性较大的烯醇成分,这种成分是黑脉金斑蝶幼虫所不能耐受的。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呼吁加强对栖息地的保护,减少对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尤其是在蝴蝶的繁殖季节。另外在道路旁多种植马利筋属植物为黑脉金斑蝶增加食物,或者是栽培小型的“蝴蝶园”,种植马利筋和蜜源植物来吸引黑脉金斑蝶,扩充它们的活动范围和数量,也能为延续这史诗一般的迁徙历程,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