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上“油门”,调整方向,驶向充满诱惑的终点……车里的老司机不是人,而是一只大鼠。在最近刚发布的一个研究里,大鼠学会了开车,而教大鼠开车的教练是美国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的行为神经科学教授凯莉·兰伯特(Kelly Lambert)。大鼠开的小车,则是兰伯特和同事们为它们量身打造的。小车是一辆环保的电动车。
车厢是一个透明的食品塑料盒,车厢内铺设有铝制的底板,车内还有三个铜条可以操控小车。抓住或是放开铜条,小车就能前进或刹车,而不同的铜条对应着不同的前进方向。当大鼠跑进车内,站在铝板上,用小爪子抓住车内的铜条,就会形成一个闭合的电路,电源驱动小车。大鼠要是触碰铜条把车开动了,就会得到奖励——小小的谷物圈。接着,研究人员扩大了驾驶场地,并把奖励放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于是,大鼠开始了“科目三”的路考。
路考的终点被设计成黑白棋盘图案,提醒大鼠这里有奖励。经过这些训练后,大鼠慢慢学会了驱动小车,学会了调整小车的行驶方向,而且是“它们过去从来没有用过的驾驶模式,并最终到达奖品处,”兰伯特教授说道。在更大的场地里,大鼠会调整方向。可见,大鼠的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也就是大脑适应、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可能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还要强大。
“我确实相信大鼠比大多数人认为的聪明”,兰伯特教授说道。她还表示大部分动物都比我们想的还要聪明,不过那些智慧通常是以一些独特的方式体现出来。在这个实验中,并非所有的大鼠都以相同的方式学会了开车,也并非所有大鼠的表现都达到了实验标准。大鼠所处的环境类型影响了它们的学习方式和车技。
一些大鼠曾住在复杂而丰富的环境里(比如,环境中有一些有意思的物体可以与大鼠互动),另外一些大鼠则是在枯燥单调的实验室笼子里养大的。实验室饲养的大鼠表现得可能不会很好,这一点研究人员其实早就想到了,但没想到的是差距会那么大。它们学车的热情不高,表现也不佳。在丰富环境中生活过的大鼠,学车的速度明显更快,车开得更好;相比之下,在沉闷乏味的实验室里长大的老鼠则是连上个车都很不情愿。
兰伯特教授表示,这意味着复杂的环境会带来更强的行为灵活性、神经可塑性。更有趣的是,复杂环境中出来的大鼠似乎还爱上了开车,在实验后期,就算没有了食物奖励,它们还是不停地上车。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大鼠可能在训练过程中发展出了一个让自己更加投入的奖励系统。大鼠的车技参差不齐,但是,学车之后,它们的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研究人员收集了不同训练时期的老鼠屎,测量了大鼠的激素变化情况——皮质酮(CORT)、脱氢表雄酮(DHEA)。皮质酮是一种主要的压力激素,参与应激反应;脱氢表雄酮则会调节压力。实验结果显示,在学车的过程中,所有大鼠的DHEA/CORT代谢物比例都在逐渐上升。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不管大鼠出自什么样的环境,驾驶训练都增强了它们的情绪恢复能力。还记得驾考通过时的喜悦和放松吗?
兰伯特教授认为,大鼠和人类有点像,它们似乎在征服了一个困难的任务之后会感到满足。研究还发现,相比那些作为乘客坐在遥控车内的大鼠,自己学会了开车的大鼠压力更小。看来,车还是自己开更自在。老鼠会开车,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不只是可爱,还有真正的科学价值,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钱德拉莫里·钱德拉塞卡让(Chandramouli Chandrasekaran)评价说。
这些可爱的大鼠是隆-埃文斯大鼠(Long–Evans rat),是隆博士与埃文斯博士在1915年配育出的一种杂交大鼠。这种大鼠虽然没有实验室小白鼠那般常见,但它们常常作为合适且重要的动物模型出现在行为神经学等研究中。因为它们有着和人类大脑一样的区域和神经化学物质,只是小了点儿而已,兰伯特教授解释说。
当然,人类比大鼠复杂多了,不过,兰伯特教授的团队想要研究的是“普遍真理”——为了保持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动物大脑究竟是如何与环境互动的。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用来考察空间感知能力的测试都比较简单。相比之下,让大鼠学开车的任务算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我们使用更加现实、更具挑战性的模型,可能会得到更有意义的数据,”兰伯特教授表示。
复杂环境出来的大鼠更容易学会开车,没有奖励了依然想开车,学车还能给大鼠减压……这个新研究的发现,可能有助于将来进一步了解大脑以及大脑疾病,比如帕金森病对运动技能、空间意识的影响,或是抑郁症对积极性的影响。大鼠学会开车的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将来进一步了解大脑以及相关疾病,例如帕金森病。大鼠学开车,只是一个开始。
研究团队计划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看看这些大鼠究竟是如何学会开车,为什么开车能帮它们缓解压力,大脑都有哪些区域参与了。或许,在将来难度更高的实验里,大鼠可能还要学开坦克、开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