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儿卖女,只为吃到对的鱼

作者: 沙漠豪猪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9-10-25

文章详细介绍了日本饮食文化中的“旬”概念,即食材的最佳食用时期。通过具体例子如鲣鱼、日本竹荚鱼、日本真鲈和斑鰶等,展示了不同鱼类在一年中不同的“旬”期,以及这些时期对食材味道和价格的影响。

日本的饮食文化中有一种叫“旬”的概念,中文与之最为接近的词汇是“时令”,但两者间又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别。中国人吃东西讲究时令,立春吃春饼、中秋吃螃蟹……日本人对“旬”的追求更加执着。长崎常见食材的“旬”,可以说是非常讲究了。在日本,“旬”的定义是吃某种食物“最好”的时机,大概持续十天半个月。至于什么才算得上“最好”,那可就各有千秋了。

第一种“旬”相当于尝鲜,讲究吃某个季节首批上市的食材,这种风潮是随着江户时代商业的发达而兴起的。日语管这种新上市的食材叫做“初物”。日本民间有说法是,吃一次初物能多活75天。吃了初物真能多活一阵?从统计结果上看或许是的。初物价格不菲,能经常吃的人家境必然富裕,营养条件好、体格也健壮,自然就比吃不起初物的穷人平均寿命长了。

最典型的初物就是鲣鱼,确切地说是“初鲣”。

鲣鱼主要分布在温暖地区的海域,有洄游习性。每年春天从低纬度地区乘着黑潮北上,贴着日本列岛的太平洋一侧从九州一直游过北海道;期间路过东京一带时,正好是每年的五、六月时节,这时捕捞的鲣鱼就叫“初鲣”。初鲣还没有积累很多脂肪,味道比较清爽,等到秋天它们从北边回来时就略显肥腻了。江户时代的人特别追捧初鲣,甚至有说法“卖儿卖女也要吃初鲣”、“卖了蚊帐也要吃初鲣”。初鲣价格十分夸张,寻常百姓根本吃不起。

曾经有文献记载,1812年时,歌舞伎艺人中村歌右卫门竟然花了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2000元的价钱,就为买一条初鲣吃。

随着渔业和运输业的发展,现在初鲣虽然依然受人欢迎,但价格就亲民多了。初鲣属于物以稀为贵,毕竟头一批捞上来的鲣鱼数量有限,后面产量再大都不算初鲣了。而另外一种“旬”的概念完全相反,也就是某种鱼每年产量最大的时候,比如日本竹荚鱼,也就是真鲹。日本竹荚鱼在各地有很多居群,有洄游的也有不洄游的,产卵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每年晚春到夏天产量最大,这段时间也就是日本竹荚鱼的“旬”。

还有很多鱼的“旬”是它们味道最好的季节。日本真鲈,也就是日本人俗称的鲈鱼,是夏天的高级鱼。因为它们冬季在海中产卵繁殖,体内的营养物质很多都转移到了生殖腺中,肉就变得不好吃了。春天它们游到沿岸近海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到了夏天正是最好吃的季节,这时也就成为鲈鱼的“旬”。这段时间的海钓鲈鱼价格非常高。

最讲究的吃法叫“スズキの洗い”,是将夏季的鲜活鲈鱼肉切薄片,用冰水洗掉一些脂肪和鲜味物质,要配着酸梅品尝鲈鱼清淡的甜味。

还有一些鱼,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旬”,比如位列江户前寿司所用的最高级鱼之一的斑鰶,就是其中典型。斑鰶在日本文化中属于“出世鱼”的一种,“出世”的意思相当于“出人头地”,古代要出人头地就得做官升官,升了官头衔就会改变。

出世鱼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俗名,隐喻一路升迁的头衔变化。作为出世鱼,斑鰶在不同阶段自然拥有不同的名字,最小规格的斑鰶叫“新子”,稍微大一点的叫“小鳍”。成年斑鰶在春天产卵,繁殖前的冬天体内脂肪最多最肥。但是在东京,这种肥美的斑鰶只是价格低廉的普通鱼,用在寿司上时反而是越小的鱼越昂贵。

新子的“旬”是夏天,因为它们是不久前的春天刚刚孵化出来的幼鱼,价格高达每公斤数万日元,一个寿司上一般会放好几条新子。

在日本,“旬”的概念复杂,一种食材受捕捞/养殖方式、产地和物流速度的影响,在一年内可能出现多个旬期,甚至还存在大旬期内套小旬期的情况。

UUID: 225c0e68-ac69-4f44-aba9-c3b416c5a57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10-25_“卖儿卖女”,只为吃到对的鱼.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