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首个、全球第二个潮间带湿地(滨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的空白。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项目范围涵盖我国黄(渤)海多个候鸟栖息地,总计16个地点,拟分两期申报。
本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一期范围在江苏省盐城市,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遗产地包括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东台市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和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遗产区面积为1886.43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为800.56平方千米,合计2686.99平方千米。
黄海生态区位于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EAAF)的中心位置,在跨国迁徙候鸟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每年有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等大批量、多种类的候鸟选择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全球性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50%以上种群在此栖息。此外,全球濒危物种丹顶鹤40%~80%的越冬种群依赖这片栖息地生存。
盐城黄海湿地主要是一种沿海滩涂湿地(海滩、河滩、湖滩的总称),它处于潮间带,也就是海水涨到最高点与退至最低点之间的海滩范围。这里是真正的沧海桑田。晚更新世以来,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和东亚海岸大陆架沉降两个过程互动形成、演绎出壮丽的大地史诗。造就这片沧海桑田的最大功臣是黄河和长江,以及洋流与潮汐。
盐城黄海湿地的滩涂1128~1885年,黄河改道向南,夺了淮河的部分河道,从江苏北部的盐城入海。
在这700多年时间里,它每年携带着约十几亿吨的泥沙而来,几乎占全世界大河输沙总量的1/5。可想而知,在其入海口,自然会沉积形成广阔的三角洲,盐城的海滨滩涂面积日益增加。1855年,黄河改道,长江等河流带来的泥沙让盐城的海滨滩涂面积依然持续增加。而随着我国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游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加上一系列大坝的作用,来自长江、黄河的泥沙显著减少,盐城滩涂向海里扩张的速度显著下降。
盐城黄海湿地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兼具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丰沛,这里由此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动植物群落,同时保持了滩涂栖息地类型和底栖动物种类的多样性——数百种滩涂生物在这里产卵、育肥生长,鸟类在这里栖息、繁殖。统计显示,这里是415种鸟类,216种鱼类,26种哺乳动物、9种两栖动物、14种爬行动物,以及500多种无脊椎动物生存、繁衍的家园。
盐城黄海湿地不仅仅是动物的家园而已,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同样有着许多意义。湿地是地球上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密集之场所,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湿地调蓄洪水、净化水源的功能不仅为人类提供清洁水源,补充地下水,还时刻为我们抵御自然灾害(洪灾、旱灾与风暴潮等)。可以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无处不在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