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嘏:毕生心血“化”本草

作者: 高雅丽, 黄辛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9-10-22

赵承嘏是中国植物化学和现代药物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中草药化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独创的生物碱分离提取方法使得多种植物都能化“草”成“药”。赵承嘏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任教期间完成了多项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并在回国后致力于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机制。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保护了药物所的仪器设备,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领导药物所的发展,为中国的药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承嘏,1885年12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是中国植物化学和现代药物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原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首任所长。赵承嘏在1914年至1916年期间担任瑞士日内瓦大学助教,成为在欧洲大学讲授科学课程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在日内瓦大学工作期间,完成了天然产物常见结构单元吡啶、异喹啉等的全合成研究,并发表了3篇研究论文。

1925年至1932年,赵承嘏任北平协和医学院药物化学教授兼药理系代主任,开始使用应用化学方法对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1932年至1949年,他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并在1935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赵承嘏独创的生物碱分离提取方法,使得贝母、延胡索、除虫菊、麻黄、钩吻等植物都能在他手中化“草”成“药”。

赵承嘏在1905年踏上了英伦土地,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道。191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任教,并在法国罗克药厂研究部工作7年。1923年,他怀揣理想回到祖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学部教授,后受聘于北平协和医学院。他与陈克恢合作,为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机制开辟了新路。

1929年,在李石曾的推动下,国立北平研究院成立,赵承嘏创立了药物研究所。他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设法保护了药物所的全部仪器设备。抗日战争胜利后,赵承嘏继续研究常山的抗疟有效成分,并发现常山丙碱的抗疟作用为奎宁的148倍。

1949年,赵承嘏拒绝了将药物所转移至台湾地区的提议,坚守药物所直至新中国成立。1953年,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式成立,赵承嘏被任命为所长。在他的领导下,药物所发展成为化学和生物两大学科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具有研发新药能力的研究机构。

赵承嘏一生热爱科研,为了保证研究工作,他的家紧挨着实验室。他重视实验室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药物所添置了各种仪器设备。赵承嘏在研究工作中十分节俭,从不浪费玻璃器皿与药品。他的研究成果如紫堇碱、延胡索乙素、常山碱等,一直伴随着药物所的药物研发。

UUID: a8e4bb94-c66f-4126-9122-9f2726c5661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19-10-22_​赵承嘏:毕生心血“化”本草 | 寻找新中国科学奠基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