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獭,以其仰泳、捂眼、转圈圈等经典姿势,早已经成为表情包界的萌主。然而,这种小可爱的命运其实颇为坎坷。它们蓬松保暖的皮毛曾招来人类的猎杀,这使得它们几近灭绝,1911 年时仅有数千只;随后,国际上禁止捕捉海獭,它们也被列为“濒危物种”进行保护,但在一些地区,海獭的数量并没有得到恢复。
美国加州中部就是如此,这里的海獭数量没有回升,这让科学家们觉得很奇怪。上世纪 90 年代,他们发现,一些海獭的死亡可能与弓形虫有关;也是因为这种寄生虫,猫被列入了杀死海獭的疑犯名单。
弓形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的恒温动物,包括人类在内;但我们都只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目前唯一已知的最终宿主只有家猫和野猫。只有在猫的体内,弓形虫才能进行有性繁殖。也就是说,当污染了弓形虫的肉被猫吃下时,弓形虫会在猫的肠道里发育繁殖,产生类似于虫卵的卵囊;随后,上亿颗卵囊跟随猫的粪便排出体外,继续感染下一个宿主——这样才完成了一个循环。
好在,大部分人感染了弓形虫并不会有什么危害,顶多是出现类似于轻微流感的症状,或者性格上可能变得冲动、易于冒险。如果是孕妇和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则需要对这种感染更小心谨慎,及时就医。但对于一些海洋动物来说,弓形虫却可能是致命的。
在海獭体内,弓形虫可能会感染大脑,引发脑膜脑炎,从而迅速地杀死海獭。如果不是直接致命,感染也可能会让海獭变得更加虚弱,容易被其他寄生虫入侵;或者是迷失方向,容易被船撞到或者被鲨鱼吃掉。
海獭感染弓形虫的比例很高,例如一个亚种南方海獭,70% 生活在加州蒙特利湾的南方海獭体内都有这种寄生虫。最近一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上的研究,分析了 1998~2015 年间搁浅于加州中部海岸的上百只海獭。他们对其中的 116 只海獭进行了详细的病理检查——这些海獭全都感染了弓形虫,其中有 12 只因为感染而直接死亡,另外 21 只海獭的死因也与弓形虫间接相关。
研究还通过 DNA 分析确定,这 12 只因感染直接死亡的海獭,其体内的弓形虫都为同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弓形虫,同样也能在一些猫科动物的体内找到。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论文作者凯伦·夏皮罗认为,我们现在有了确凿的证据,能连接起特定类型的弓形虫与对海獭致命的弓形虫病;实际上,我们是将海獭之死与陆地上的野猫和家猫划上了联系。
但海獭并不是唯一一种被弓形虫杀死的海洋生物。
去年 5 月,两头夏威夷僧海豹搁浅在沙滩上;经过尸检确认,死因与一种弓形虫病有关,弓形虫会损坏僧海豹的免疫系统,导致重要器官衰竭。夏威夷僧海豹属于濒危物种,由于上两个世纪的猎杀而陷入险境,从此数量难以恢复。目前全球大约只有 1300 头,疾病、捕鱼装置和较低的基因多样性是威胁它们生存的主要因素。
这并非关于弓形虫致僧海豹死亡的首个报告;从 2001 年至今,已经发现了至少 11 头僧海豹,其死因与弓形虫有关——而真实的数量可能更高,一些致死案例可能并未被人类发现。
类似的还有海豚。生活在新西兰的贺氏矮海豚目前也属于濒危物种;人们一直认为,诸如被捕鱼网误捕等人为因素,是这种海豚的主要死因。2012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他们所研究的 25 头贺氏矮海豚当中,有 7 头的死亡都与弓形虫有关,其中还包括 2 头数量非常稀少的亚种——毛伊海豚。感染弓形虫之后,这些海豚的肺、淋巴结等部位出现了出血、坏死等症状。
另外,白鲸体内也发现了弓形虫的感染,好在目前还没有发现因弓形虫而死的白鲸。
弓形虫明明是在陆地上的猫粪里,怎么就跑到海洋动物的体内了呢?研究者认为,它们可能是被雨水冲入水道,随后流入海洋里的。因此,管理雨水径流、采用渗透性好的材料铺筑路面,可以减少寄生虫流入水体,从而降低污染;另外,保护湿地、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也很重要,这些区域是自然的过滤器,可以减少病原体进入海域。
我们能做的,还远不止这些。虽然猫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但关于弓形虫的传播,铲屎官其实要负更大的责任。例如,不要让家里养的猫自己跑到野外,不要让它们捕食野外的鸟、老鼠等,这样一来可以避免猫咪吃下污染了弓形虫的肉,减少弓形虫的繁殖传播,二来也可以降低猫对于野外其他动物的伤害。如果猫在外面排便了,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随意丢弃,记得要包好带回家处理。
研究者根据当地情况还指出,猫咪粪便也不应当直接冲进马桶里,因为污水处理厂并不能很好地杀死弓形虫。
至于在外的流浪猫,领养它们,不要让它们在外乱跑乱便便,可能就是最好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