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与美好的同时,还有一些人群,正在默默承受生活的茫然、无助甚至绝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默默蹲守着一个树洞,识别出有自杀倾向的人,然后对他们说:且留一步。朱廷劭老师带来分享《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站在悬崖边缘的人“且留一步”?》。
我是朱廷劭,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向处于自杀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我虽然来自中科院心理所,但其实是纯计算机背景,我的本、硕、博都是计算机专业。我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当时是做语音合成。从国内毕业之后,我去了阿尔伯塔大学,属于加拿大人工智能领域排名前三的学校,我在加拿大主要研究推荐系统,后来逐渐接触心理学,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它,然后把它跟计算机结合在一起。
2012年,我到了中科院心理所。我在心理所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新的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心理学领域,去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或者实践。比如通过对人的一些行为分析,去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读心术”。当然,我们这个是科学研究,不是迷信。
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我们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但它不是万能的。比如,上面两句话看似没问题,但其实包含了自杀意念的表达。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的办法,通过对这些短文本的分析,去了解背后有没有自杀的意念。我们通过模型的优化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识别准确率最后能达到84%。
我们选择了微博私信的方式。私信是一对一的邮件系统,在系统前台根本看不到交互,我们的系统曾经还差点因为日活量太少被关闭——其实,这两年多我们后台有16万的交互。我们给4222个用户发出信息,并且收到了一些回复。看到回复内容后,我们松了一口气:很多人给我们发来感谢,只有个位数的回复特别负面,不过这很正常。
除了热线转接之外,我们还增加了在线的心理测量和自助干预项目。心理测量不同于网上的娱乐测试,是通过专业的手段让他们知道自己当前的情况究竟如何。而自主干预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人不愿意跟人讲话,而是愿意跟机器交流。同时,我们也招募志愿者,特别要求他们用统一的账号进行交流,在保护对方同时也保护自己。
我们需要有更好的家庭教育,包括生死教育。前段时间上海的初中生跳桥事件,可能并不代表他真的就想自杀,有可能他是通过这种行为去表达对家人的不满,但他没有想到跳桥那刻之后就无法挽回了,我觉得他没有接受很好的生死教育。
虽然我是学计算机的,但我也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个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但其本身无法解决自杀问题。我们希望能够用基础的办法,去把专业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传达到需要的人群中,让他们用更专业的方法去应对自己的问题。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边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