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青少年体质反而变差了?

作者: 计永胜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9-10-16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但1985年后的30年间,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指数逐渐下降,主要原因包括课业负担重、户外锻炼时间短和高热量食品的摄入。

近30年来,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居住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也增强了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呢?2019年9月30日,《柳叶刀·儿童和青少年卫生》发表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军和宋逸团队的研究论文。

通过系统分析1985年至2014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情况,研究人员发现,虽然1985年至1995年间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指数有所提高,但整体来讲,自1985年后的3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指数逐渐下降。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调取了1985年至2014年间连续6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将1494485名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肌肉力量、50米短跑和耐力跑成绩整合成体质健康指数。同时,研究人员还依据WHO标准将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和营养状况划分为发育不良、消瘦、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等5个级别,其中前两个级别被定义为营养不良,后两个级别被定义为营养过剩。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人员发现,1984年至2014年,参与调查的儿童青少年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基本稳定;而立定跳远、肌肉力量、50米短跑呈现出1984年-1995年段上升,1995年-2014年段下降的态势。与此相对应的是,自1985年开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数持续提升,到1995年达到峰值1.2;但是,从1995年往后,该指数逐渐降低,并于2014年降至-0.8,下降幅度达167%。

其中正常体重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数表现最为良好,肥胖男孩的体质健康指数下滑最为显著,自1985年的-1.31降至2014年的-4.01。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正是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发生转变的年度:从1995年开始,参与调查的儿童青少年的营养过剩比例开始上升,正常体重儿童比例降低。

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指标,BMI过高和过低分别表示肥胖和消瘦。研究人员发现,6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中,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数与BMI均呈倒U型关系,即消瘦的儿童和肥胖的儿童的体质健康指数均较低。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数的变化与其居住环境的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总体来讲,近30年来,城镇化水平低于40%的地区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数保持增长,而城镇化水平高于40%后,该区域学生体质健康指数出现下降。在城镇化水平偏低的地区,营养过剩的儿童的体质健康指数改善情况要好于其他儿童,而在城镇化水平偏高的地区,营养过剩的儿童的体质健康指数下降幅度要大于其他儿童。

造成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数下降的原因是多元的,文章最后指出,例如课业负担重、户外锻炼时间短和高热量食品的摄入等。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课程减负和“健康中国2030”都在努力改变这个局面,而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UUID: 40dd387b-b099-4c85-8fa0-968913a4370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10-16_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青少年体质反而变差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