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毛茸茸的小动物,大家可能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自家喵主子或汪主子。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那些每天都能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主流毛球们,而是一只不常入镜的、浑身长毛的……蜗牛。什么!蜗牛不都是光溜溜的吗?还能长出毛来?没骗你,这只小蜗牛不仅全身毛茸茸,而且还是搭乘琥珀胶囊从近一亿年前的白垩纪穿越而来的,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有毛蜗牛物种。封存在琥珀中的“炸毛”蜗牛。
几天前,来自德国、中国和瑞士的科学家们一起报道了这块奇特的化石,其中一位正是著名的“琥珀猎人”——邢立达副教授。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iScience杂志上。这只炸毛小蜗曾经生活在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远古琥珀森林中,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它和那些被琥珀裹挟着的形形色色的远古小生命们一起,穿过时空隧道,从白垩纪来到人们眼前。透过晶莹的琥珀化石,我们可以获得这只蜗牛的许多身份信息。
比如,它的直径约为6.6毫米,高约2.2毫米,虽然身材小,却已经成年。标本壳表面覆盖着密集的角质毛,螺层侧缘上部和顶侧有明显的螺纹。为了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蜗牛的内部结构,科学家们给这块小小的标本做了个显微CT扫描,获得了它的高清3D图像。根据收集到的各种特征,科学家们发现这只小蜗和以往发现的腹足类动物均有不同,是全新的属种。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琥珀毛环口螺,新的属名为毛环口螺。
琥珀毛环口螺归属于环口螺科,这一科的蜗牛大多是较为古老的陆栖种类,一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阴暗而多腐殖质的环境里。说起来,像琥珀毛环口螺这样长毛的蜗牛,在今天的地球上并不少见,湿螺科、大蜗牛科、圈螺科、坚齿螺科、多圆螺科等门类中都重复出现过类似的特征。不过,此前,人们并不知道蜗牛长毛的现象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琥珀里倒是发现过不少蜗牛壳和带有软组织的蜗牛,但长毛蜗牛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亮相。
邢立达兴奋地说道:“琥珀毛环口螺就是琥珀这种特异保存带来的神奇礼物,它是目前腹足类化石记录中,保存有毛状结构的唯一记录,也是最古老的记录。”那么,问题来了,蜗牛为什么会长毛呢?这些毛究竟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呢?对此,科学家们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推测:首先,这些角质毛对于蜗牛的天敌会产生威慑。其次,对于移动缓慢的蜗牛来说,从高处掉在地上再重新爬回的成本实在太高,搞不好还容易粉身碎骨。
这些毛就可以帮助蜗牛更好地附着在被子植物的叶子上,降低意外掉落的风险。而且,万一跌落到森林地面上,毛还能提供缓冲,避免蜗牛壳直撞击到地面。再次,这层浓密的毛还可能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更有趣的是,琥珀毛环口螺的毛可能还有传播种子的功能。这么看来,被子植物与蜗牛之间有着相互适应的关系,繁茂的被子植物为蜗牛提供食物,产生了白垩纪多种多样的陆生蜗牛,反过来,蜗牛的演化也帮助了被子植物的扩散。
感谢漂亮的琥珀,让我们窥见了白垩纪生物们多彩生活的一角。不知下一个“毛茸茸”,又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