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只有超新星爆发才能产生磁星。而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最新研究中,德国研究团队使用海德堡理论研究所(HITS)计算集群上的恒星动态模拟程序,模拟了距离地球500光年的一颗磁星τ sco的产生过程。他们发现,如果一开始有两颗恒星,它们在合并时产生了强烈的湍流,那么在合并结束后可以产生一个磁星。
这种双恒星合并过程产生的磁星的磁场强度是宇宙中最强的——大约是人类能产生的最强磁场的1亿倍。
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传统方法是给患者输送纯氧,但这种方法无法帮助那些因为吸入烟雾和外伤而导致肺部损伤的患者。在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研发了一款性能良好的膜氧合器,能让血液在暴露在不同波长的光中,接受光照后一氧化碳能够与血红素快速解离,缓解中毒情况。
与纯氧疗法相比,这种体外清除一氧化碳的光疗法(ECCOR-P)分别让中毒的正常及肺损伤大鼠,体内一氧化碳的解离速率分别提高一倍和两倍。而ECCOR-P技术也将会在性能提升后,进入临床试验。
使用工具一直被认为是智力的象征。此前,多项研究陆续发现,乌鸦、水獭、大象等动物也会使用工具。而尽管猪被认为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但人们还未见到猪使用工具。
不过,近期发布在《哺乳动物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有一种猪会使用工具——在3年的研究期间,研究者10次观察到雌性米沙鄢野猪(Visayan warty pig)使用树枝和树皮挖坑筑巢,给后代提供住所。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接下来科学家将进一步研究,野猪如何习得使用工具及进行社会学习。
目前,空调和冰箱多采用有毒易燃的温室气体作为制冷剂。如果泄漏到大气中,它们会造成环境污染并加剧全球变暖效应。
为此,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安全可靠的替代品。今年早些时候,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被称为PST的固体冷却材料。它由氧和三种金属元素组成,当受到压力时可产生温度变化,其价格低廉且易于获取。最近,该团队又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了由PST层和金属电极组成的冷却装置,并利用电压代替压力作为驱动,从而能够产生更好的冷却效果。该研究最近发表于《自然》杂志。
最近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的研究发现,小行星表面在特殊的条件下能够再生出水分子。研究团队获取了一块来自默奇森陨石的碎片,在实验室利用其模拟了小行星表面的条件。包括用激发电子模拟太阳风,激光器模拟陨石撞击小行星。结果显示,这一过程中实验体表面的氧和氢结合形成了水分子。研究表明,电子和热冲击是水分子形成的两种必要条件,因此在特殊宇宙条件下,小行星表面很有可能以该形式形成水。
本周,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一份《全球视力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有22亿人视力受损。其中,超过10亿的中度至重度视力障碍病例,包括青光眼、近视、远视等,原本是可以预防或治疗的。在中低收入国家,视力受损的负担更重。而随着全球老年化以及城市化的加速,视力受损的患者人数或将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