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回国的路途有多长?也许每个人心里有不同的答案。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还是几年?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如赵忠尧、钱学森、罗沛霖等,大多已不在人世。他们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国,新中国成立前后回国。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经历了包括文革在内的一系列动荡,在1978年“科学的春天”之后依然发挥余热,至死方休。他们对新中国科技的贡献巨大。
至1980年,中国科学院前三批学部委员共473人,四十年代留美、五六十年代回国的有108人,占23%。1999年,获得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除了从没出过国的于敏,50年代留苏的孙家栋、周光召外,大多是三四十年代出国,新中国成立前后回国。迄今为止31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符合这一背景的也达到了三分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时期出国的超过5000人中,1950年代上半段约有2000人归国,如果不是美国政府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一数字还会更多。当然,这不是一篇完整的历史记录,本文只是当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习和工作的三个人的回国故事。那个时候,空中的航道关闭,回国大多须乘坐渡轮。
以1950年9月19日抵达香港的“威尔逊”总统号为例,在190多人中,虽然日后有12人成为了院士,但多数人都寂寂无名,尚不知道有多少资料留存在世。但他们值得被铭记,他们可能是你我的老师,或者老师的老师,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悲伤和苦痛,你我很难想象。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