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动画片中的萌动物,大家真的会想把它们买回家吗?电影故事里衍生出了无数小萌物们,这一个个小可爱把观影的大伙儿萌得不行。而依托着真实动物设计而成的动画角色,更是有得天独厚的观众缘。2003年《海底总动员》问世,让橙黄皮肤、白色斑纹的小丑鱼尼莫(Nemo)有了超高人气。继作《海底总动员2》也让蓝色身板、黄色尾巴、眼前带点儿“雀斑”的多莉(Dory)进入大家的视野。
火爆的角色背后,却有人不禁为它们的原型动物担忧。《海底总动员》中的马林和多莉。图片:iconwebsite尼莫效应:爱它就要买回家吗?喜欢小黄人,可以买一个小黄人毛绒玩具回家。那喜欢小丑鱼,是不是会想将水族馆里的小丑鱼捧回家呢?自尼莫一角问世以来,诸如BBC、CNN、PBS等媒体就尤为关注这一类购买行为,甚至给它起了个名字——尼莫效应。
具体来说,尼莫效应是指观众们观影过后,怀着对尼莫的喜爱会把原型小丑鱼抢购一空的购宠现象。不止是小丑鱼,尼莫效应可以延伸到各种动物身上——多莉鱼的原型鱼,忍者神龟的乌龟,哈利波特里的猫头鹰,疯狂动物城里的耳郭狐……热门电影的购宠号召力真的这么厉害吗?环境科学期刊《Ambio》上的一项新研究却和媒体观点唱起了反调。
研究显示,观影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并不如媒体鼓吹那般暴涨,多莉的原型“黄尾副刺尾鱼”(Paracanthurus hepatus)也并没有因此被大肆购买。黄尾副刺尾鱼。图片:ox.ac.uk主导这项研究的成员之一是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的教授迪奥戈·沃西莫(Diogo Verssímo)。研究者认为,观众观影后可能产生的购买意愿,通常会在搜索信息、参观真鱼之后敲定。
研究因此从网络搜索趋势如谷歌趋势,20家水族馆的参观量和美国观赏鱼进口商的购入情况来收集信息。经过分析发现,《海底总动员2》在2016年热映前后,前往水族馆的游客数量也并没有因为电影而大幅增加。而黄尾副刺尾鱼的进口量也并未大爆,反而是呈现明显逐年下降的趋势。冲浪时代的喜欢,就是搜它买,是没有多买的。但是多莉一角让观众们对这种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谷歌趋势显示,电影上映一周后,非常多的人对多莉的物种名“Paracanthurus hepatus”进行搜索,热度持续了两个多月。这个之前不为人所知的物种收获了诸多关注,也让动物多样化和环境问题得以在更多人群中讨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影在大规模购买动物方面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还说明媒体在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方面有重要作用。”沃瑞西莫教授指出。
多莉鱼们很幸运,观众们把对萌萌的它们的喜爱转化成了对这个物种的好奇和探索。但并非所有电影里的动物都有这样的好运。《哈利波特》的猫头鹰就是其中一例。自“海德薇”出名后,印尼猫头鹰售卖剧增了130倍,致使部分猫头鹰濒危,给当地的野生种群带来了灾难性影响。而被非法买回的猫头鹰还因难驯化、不易养而遭到遗弃。就让魔法世界的猫头鹰呆在魔法世界吧。
图片:thehardtime.net每一个喜爱野生动物的人,大概都由衷希望“尼莫效应”不是真的。而致力于探索“尼莫效应”背后真相的科研人员,他们还会继续研究媒体类作品对人们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影响。这一次,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自然记录片。这些动物,只可远观葵花凤头鹦鹉:养了就会举报你大壁虎:和大熊猫平起平坐,却还被做成了菜黑足猫:可爱到爆炸也请不要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