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树蜥:从怨念到惊艳的变色艺术家

作者: 齐硕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9-09-27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变色树蜥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特性的描述,包括其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变色能力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文章还提到了变色树蜥在新加坡的引入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以及科学家们受变色树蜥变色能力启发进行的研究。

变色树蜥,是我的一个怨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利用闲暇时间在网络上帮助网友鉴定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满足对方好奇心的同时,我也能获得第一手信息,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在这其中,被提问频率最高的物种莫过于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

而之所以称其为我的怨念,是因为虽然几乎每天都有回答关于变色树蜥的问题,但来自古北界的我至今还未在野外见过活的变色树蜥,被网友戏称为变色树蜥“最熟悉的陌生人”。

变色树蜥身形轻巧,体长(自吻端至泄殖孔的距离)一般在7~10厘米左右,尾长约有体长的三倍。靠这样一根平衡棒似的长尾,它们可在灌木间潇洒地翻转腾挪,用以追捕猎物或规避掠食者。

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那近圆形的鳞片末端尖锐,表面还有明显的棱脊,颈背一列锯齿状的鬣鳞尤为明显,老百姓形象地称呼其为马鬃蛇、鸡冠蛇。又相传如果被它咬到只能等打雷才能令它松口,因而又得 “雷公马”之名。当然,这只是长辈哄骗孩子而杜撰出的故事。变色树蜥性情温顺,只有在被捕捉时才会开口咬人,此时只要将其放开,感觉危险消失后自然会趁机溜之大吉。

如果要给我没见过变色树蜥找个客观说辞的话,我俩活动范围不重叠应该是个合理的借口。变色树蜥虽然常见,但在中国的版图上主要见于华南和西南部分地区,其中尤以两广及海南最为常见。胆大心细、身手敏捷的它们在人类生活的城市中也打拼出了一片天地,公园、高校甚至路边绿化带中,总能见到它们慵懒地享受日光的滋润。但倘若过于接近,这些机敏的小家伙又会迅速隐于灌丛深处。

从世界范围上来看,变色树蜥是个名副其实的广布种,分布范围自伊朗东南部的干热丘陵一直连续到马来半岛的热带海岛,超强的适应力和矫健的身手令它们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并随时准备开辟新的“殖民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它们也搭上了现代化的便车,随商船贸易等方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就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佛罗里达和肯尼亚,都已成为它们开枝散叶的新乐土。

变色树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新加坡,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它们的种群数量已经大到几乎遍及城内每一棵行道树,而该国原有的一种冠树蜥(Bronchocela cristatella)已是踪迹难觅,区域性灭绝的命运恐难以避免。

在蜥蜴这个类群之中不乏善变色者,多数种类都有依据环境、温度等因素改变体色深浅的能力。而变色树蜥所在的端生齿鬣蜥类(Acrodonta),正是蜥蜴中变色能力最强的一支,其中尤以避役科(Chamaeleonidae)的一些种类,色彩变化范围最大、最为人所熟知,人称之为——“变色龙”。

繁殖季节,雄性变色树蜥会染上艳丽的红色。

阳春二月,是广州一年中最具生命力的时段,姹紫嫣红间,变色树蜥也换上了生命中最靓丽的衣装。最喜欢臭美“显摆”的,是那些忙着找对象的雄性变色树蜥:它们的躯体前段由平日的黄褐色转为橘红色,面颊两侧出现一对黑色斑块。它们在激素的驱使下变得尤为亢奋,立于高处,突起红色的喉囊,频频点头以吸引异性注意。如若此时有不识趣的人上前打扰这对未满的情侣,雄性又能在一键换装的能力吸引着材料科学家的目光。

目前,中山大学楚盛教授和武汉大学王国平教授研究团队仿照变色龙虹彩细胞内鸟嘌呤晶体,研制出金银材质的金属纳米颗粒,并通过电化学反应增加或减小金属颗粒厚度,从而达到改变颜色的效果。

UUID: c539fb12-75bf-47a6-9283-92777f95427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9-27_雷公马这么中二的名字,我一个小蜥蜴遭不住啊!.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