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1917-2011),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我国泌尿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17年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名泰然,号阶平。1933年被保送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1936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任职于中央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院。
1947年获美国援华医学基金会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哈金斯教授(196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学习泌尿外科学。1949年起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任外科副教授并筹建泌尿外科。1951年作为抗美援朝手术队队长在后方医院工作。1960年起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副院长,负责学校筹建工作。1970年起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1978年创立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何为大医?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对大医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大医,首先要医术精通,“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要诚心救人,“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才有资格称之为“大医”。吴阶平,就是这样一位誉满杏林的大医。
众所周知,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是我国最有声望的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能够进入协和读书、深造,是每个医学生的梦想。这所创建于1917年的医学院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从长远利益出发,办高标准学校,培养顶尖人才”为主旨。在几近“苛刻”的教育方式下,协和俨然成为我国最高的医学殿堂。
吴阶平的医学生涯,就从这所国际一流标准的医学院开启了。协和的教师们不但有渊博的学识,更有独特的教学理念。林可胜教授,我国现代生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就有一套特别的考核方法。在吴阶平一年级学期快结束时,林可胜选择8名学生亲自口试,每名学生15分钟。吴阶平排在最后,时间比较宽裕。林可胜考核学生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某一个专业问题,而是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常识和生理学知识来回答。
轮到吴阶平时,他的回答令林可胜非常满意。协和三年级的时候,吴阶平因病休养一段时间。其间,他广泛浏览书籍,学习渐入佳境。复学后,正巧荷兰籍教授司乃博来校主持内科教学。司乃博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讲课巡诊引人入胜。吴阶平都如沐春风,感到极大的享受。
吴阶平曾经说过:“并非我自己对泌尿外科产生兴趣,而是谢教授对我这人发生兴趣。”这里的谢教授,就是指大名鼎鼎的谢元甫。吴阶平在中央医院工作,业余时间经常找谢元甫探讨学术进展。谢元甫将自己的医学书籍赠送给吴阶平,其中就包括扬·汉普顿撰写并亲笔题字赠送给其的《泌尿外科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吴阶平不由自主地对泌尿外科产生了兴趣。
1948年底,吴阶平学成归国。他在北医的外科病房里辟出三张病床,专门收治泌尿外科的患者,并筹划建立泌尿外科。吴阶平的医学事业也由此开始进入高峰。他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男性绝育和肾上腺髓质增生三个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我国泌尿外科发展史上的地位。
作为一名负责任、工作严谨的临床医生,吴阶平开始质疑当时的诊治常规。他提出“肾结核对侧肾积水”这一新概念,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一创见是泌尿外科学一项突破性进展。吴阶平还提出改进输精管结扎术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1960年,吴阶平应邀为一名患嗜铬细胞瘤的病人做手术,但未见嗜铬细胞瘤。经过查阅文献,他发现6个类似的病例,决定要研究清楚,给患者和学界一个交代。从1960年至1976年,他一共搜集了17个此类病例,证明这一全新的病种。
在他泌尿外科事业走向高峰的时候,吴阶平承担了为解决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匮乏的任务,成为北京第二医学院的筹建人选。他带领师生员工克服各种困难,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在自己的宿舍里,由自己的教师,用自己的教材进行教学”的任务。吴阶平在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启发式教学”等理念和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知识,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吴阶平在北二医整整工作了10年,见证了她的筹建、初创和成长。他把自己的医学事业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社会和科学的进步紧密相连,用绚丽多彩的一生为我们诠释和拓展了“大医”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