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粒灰尘放大一千倍,会发现它似乎突然就不再遵循原有的熟悉规则了。例如,它的轮廓可能开始变得非常不清晰,这是因为我们进入了奇异的量子力学领域。根据量子物理学,量子粒子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方。它们也可以表现得像波一样,在空间中传播,像池塘表面的水波那样表现出干涉效应;但与水波不同的是,水波是许多相互作用的水分子的集体行为,而量子波可以只与孤立的单个粒子相关。
如果用仪器对这些波状的量子物体进行探测,又或者如果这个物体以某种方式与周围的粒子发生了相互作用,它就会失去这种波的特性,表现得像一个粒子。这种效应已经在光子、电子、中子、原子甚至分子中得到了证实,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直试图解决的问题:这些奇怪的量子效应是如何过渡到我们都熟悉的经典世界的?在什么尺度上,量子效应就变得不再适用呢?一个能同时既像粒子又像波一样运动的物体最大能有多大?
这些都是极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很难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而一项新的研究以最直接的方式直面了这些挑战,那就是用质量越来越大的物体来进行干涉实验,观测到了有史以来表现出量子的类波性质的最大物体。实验细节被发表在了最近的《自然物理》期刊上。新的实验是有史以来对量子叠加原理进行过的最大规模测试。
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特殊的技术合成了一些巨大的分子,它们由将近2000个原子组成,犹如一些蛋白质的大小一般,质量超过了25000个原子质量单位,是之前记录的2.5倍。这些高温、复杂的分子被置于了量子叠加态,以用于进行干涉实验。要证明这些粒子的量子性质,还需要一台具有基线长达两米的物质波干涉仪。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这些分子注入一个长长的管道中,当这些粒子最终击中一个目标时,它们并不只会像是随机散落的点那样,而是会形成一种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样,这表明是波相互碰撞并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因为它的实验设计难度非常高。量子物体是非常脆弱的,它们会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突然从波的状态过渡为粒子状态。物体越大,就越有可能撞到什么东西,从而触发这种转变。
为了让分子保持波的状态,研究小组为他们清理出了一条狭窄的通道,他们将管道放置在真空中,用弹簧和制动系统来防止整个仪器发生哪怕是最轻微的抖动。然后,物理学家小心翼翼地控制分子的速度,以确保它们的温度不会过热。在实验中,为了弄清理解量子力学是如何转变成我们通常所能感知到的世界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物体变得越来越大。
最终,他们合成了一种化学式为C₇₀₇H₂₆₀F₉₀₈N₁₆S₅₃Zn₄的分子,这是由40000多个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分子,其德布罗意波长比一个氢原子的直径还要小1000倍,它有着足够坚固的结构,所以它外围的原子不会在发射过程中脱落。它的核心是一种名为卟啉的化合物,可以吸收绿光作为分子马达。研究人员用绿色激光将分子发射到试管中。这些分子吸收了光的能量然后推动它们前进。
接着,这些分子通过一系列间隔为几纳米宽的金属栅格。栅格能有效地将一个分子分解成多个朝不同方向运动的波,并最终将它们重新组合成干涉图样。这是著名的双缝实验的一个精心修饰的版本,也是证明物质波动本质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实验,它在一个新的质量尺度上证实了量子现象。研究表明,在给定的时间长度内,重的粒子是可以维持叠加态的,更重的物体处于波状状态的时间会更短。
在新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大分子处于叠加状态的时间超过了7毫秒,足以为其他量子模型设定新的干涉极限,这一结果为量子力学的一些替代理论作出了更好的约束。实验表明,量子力学虽然很奇怪,但也非常强大。未来,研究人员还将继续用更大的质量规模上重复这项实验,比如在病毒、细菌,甚至更大的物体上进行这种干涉实验。量子力学将一个微小的奇异世界植入了我们的世界。
通过这些实验,或许我们能找到连接了这两个世界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