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藦(mò),古名芄兰,这俩名字大部分人听起来都怪陌生的,平常我们确实也不太常注意这种植物。一般用“萝”字命名的植物,“萝”都是指其蔓生,如茑萝、藤萝、绿萝等。记住这个,以后看见不认识的植物名里带个“萝”字的,就能大概猜想出它的形象了,例如今天说的“萝藦”就是种藤本植物。
萝藦的枝条爬到树上。有人可能就有异议了,萝卜明明就不是藤本,为什么也带“萝”字?这是因为萝卜的“萝”字并不是取意,而是仿音。萝卜在古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拥有很多名字,例如“菔”、“菲”等,而其中“芦菔”(古音“罗北”)的名字读音传承了下来,到今天变成了“萝卜”。
芄兰这个名字则在诗经中有过记录,“芄兰之支,童子佩觿。”(《国风·卫风·芄兰》),“觿”是一种古代玉器,一般呈龙首尖尾的近锥形,正和萝藦的果实形状一样。佩戴觿虽然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是一般来说,贵族男子要等到成年,能够对一些大事做出自己的决断了,才能够佩戴这种玉器。所以这首诗说的是,女子看见芄兰的果实便触景生情,想起与自己交好的男孩佩戴起了觿,年纪大了,却和自己不亲昵了。
萝藦的别名大都和它果实的外形特点有关。比如在英语国家它被叫做“rough potato”,因为它的外表面布满了疣状突起,像个糙皮土豆。同样因为它的形状和麻麻赖赖的外表,中国有些地方叫它“婆婆针线包”,那些疣状凸起就好像被针扎过。
不少地方也叫萝藦“老鸹瓢”、“雀瓢”,这个名字解释起来就比较复杂了。萝藦的果实末端有一个尖尖的果柄朝下弯,像鸟嘴,整个果实的外形就像一个小雀。这种果实是蓇葖果,老了后会变干燥,从一侧裂开,里面有许多长着白色绒羽状附毛的种子。果实露出来的白色“绒羽”配上造型,就更像一只小鸟了。
萝藦原本属于萝藦科,现在的分类学把它合并到了夹竹桃科里,成为了一个亚科。前几年流行养“多肉”,不少爱好者都养过一些萝藦(亚)科的多肉植物,像什么豹皮花(Orbea pulchella)啊、巨龙角(Edithcolea spp.)啊之类的。
见过这些“多肉”开花的人就会发现,它们的花一般基础造型都是个海星的形状,花心部分还会有一到两层的“小海星”。外面的大海星部分就是萝藦的花冠,最小的海星则是它的雄蕊联合形成的,叫做“合蕊冠”,合蕊冠基部还有一个不怎么显眼的副花冠,形成“套娃海星”一样的结构。
萝藦的花也是这种造型,不过它的花比较小,颜色是白色或者浅粉紫色,并不显眼。花瓣上有柔软的毛,令花的质感看起来有点像羊毛毡。
萝藦的一朵花能结不止一个果子,有时候运气好能看到萝藦一朵花结了两个果实,像一对牛角。但是萝藦因为花的结构特殊,授粉困难,结实率低,经常一个花序好几朵花就只结了一个果实。为什么呢?这就和萝藦花奇奇怪怪的结构有关了。
萝藦花难授粉的罪魁祸首就是合蕊冠。萝藦的五个雄蕊联合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小房间,这个小房间不是完全封死的,雄蕊之间留有缝隙,缝隙在底部有较大的开口,顶部则连在一起。雌蕊的柱头(接受花粉的位置)从顶部伸出来。
萝藦的花是有丰富的花蜜的,吸引昆虫访花传粉。但是萝藦的花蜜被藏在了合蕊冠的底部,口器太短的昆虫就吃不到蜜了,所以蝴蝶和蛾子是被萝藦“盯上”的主要传粉媒介。天蛾用自己长长的嘴当吸管,乐滋滋地从萝藦花里喝“肥宅水”的时候,殊不知萝藦已经给它做了个危险的陷阱。伸到萝藦花底部的长嘴,有可能伸到合蕊冠底部的开口里去,稍微往上抬一点,就会被两边的雄蕊夹住,嘴巴卡在缝隙里。
不过这个开口被萝藦花用东西堵住了,这个东西叫做“着药点”,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雄蕊的两个花药(产生花粉的地方)长在这上面。天蛾必须用大力才能把嘴从这里拔出来,这样,着药点就会连着花药一起被天蛾扯下来,挂在口器上。天蛾嘴巴上挂着花药,在它找下一朵萝藦花吸蜜的时候,花药上的花粉就会沾到柱头上,完成授粉。
在天蛾拔嘴的过程中,一旦出点什么问题,比如口器彻底被倒钩勾住啊,口器被卡得太紧啊,天蛾力气不够拔不出来啊……这只天蛾就完了,只能挂在萝藦花上一直到死,宛如晾腊肉。花药无法带走,萝藦花也没法完成授粉了,这导致它的传粉容易失败(当然最惨的还是天蛾……)。有时萝藦花丛看起来充满了死亡气息,各种运气不好的蝶类、蛾类和少数其他种类的昆虫,都会被雄蕊死死夹住,晾成一群腊肉。
看起来好像萝藦是一种食虫植物,但其实萝藦并不会为了补充某些营养元素来捕虫,花也无法分解和吸收昆虫体内的营养。萝藦的“大屠杀”只是它把不够合格的(非酋)传粉者给干掉了,真是心狠手辣口蜜腹剑的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