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台风似乎在夏季最为“嚣张”,到了秋天,应该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而进入9月以来,太平洋上并不太平,秋台风依然“疯劲”十足:“玲玲”、“剑鱼”、“法茜”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威力比夏台风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常,气象上把6~8月生成的台风称为“夏台风”,9~11月生成的台风称为“秋台风”。
如同秋后的高温天气被叫做“秋老虎”一样,每年入秋以后,台风好像也要抓住最后的机会,在秋天上演最后的疯狂。大家一般会认为夏季才是台风最强的季节,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虽然秋季台风生成的个数没有夏季台风多,却更容易生成超强台风。数据显示,1949年~2018年,夏季生成台风815个,其中超强台风148个,秋季生成792个,超强台风222个,秋季超强台风占比28.0%,远高于夏季的18.2%。
历史上,曾有多个秋台风造成过严重影响,最近的像2013年的“菲特”、2015年的“彩虹”、2016年的“莫兰蒂”、2018年的“山竹”等,好似水中蛟龙,翻江倒海,肆意妄为,给途经之地造成严重灾害。每年荣登西北太平洋“风王”宝座的,一般都是秋台风。
去年的第22号台风“山竹”,个头大、实力强,长途奔袭,一路摧枯拉朽,成为2018年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超过夏台风“飞燕”,问鼎“风王”,同时晋级1949年以来登陆粤港澳的台风前十名排行榜第8位。
台风的本质就是一个气旋,这种涡旋常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所以我们又叫它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的生成发展需要能量,特别是海洋表面积蓄的能量。进入秋季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海海面温度比夏天时候进一步升高,海洋表面积攒了更多热量,海洋表层提供的能量也就更大,从热量条件上来说,更有利于强台风的生成、维持和发展。
另外,进入秋季以后,高低空的风向比较一致,大气环流上下层的配置往往比夏季还要好,这意味着高低空空气的加热或者变冷比较一致,扰动干扰比较小。这种情况对台风结构的保持比较有利,这个时候台风就像吃饱喝足又养尊处优一般,很容易“心宽体胖”,发展成超强台风。
热带气旋的移动主要靠引导气流控制。一般来说,台风都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生成的,而台风的移动主要靠引导气流控制,引导气流的强弱又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有关,所以台风的移动路径基本由副热带高压说了算。进入秋季后,影响热带气旋路径的副热带高压东退南移,台风又在副热带高压的南面,它整个随着副热带高压南落。所以,登陆的地点与夏台风相比也相对偏南。
统计资料显示,秋台风好像更加偏爱华南,往往在浙江以南地区登陆,广东和海南“中奖”的次数最多。而这个时候,正是我国南方晚稻等农作物生长成熟关键期,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会造成作物倒伏,叶片受损,谷粒脱落霉烂,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所以秋台风往往危害更大。
尽管炎夏已过,但高压、低压、切变线、台风等大气运动系统仍然在天空的大舞台上此起彼伏你唱我和,相互较量。数据显示,按照月平均台风生成个数计算,每年的8月和9月都是台风生成的高峰期。其中,8月为5~6个,9月次之,为5.1个。传统实力派的秋台风,不搞出点大动静来,岂会轻易退场。9月,台风季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