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

作者: 张超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9-09-24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展示了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的区域性国家。遗址包括大型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玉器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统一信仰。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余杭区,由4片分布于同一缓冲区内的遗产区构成,分别为01号瑶山遗址、02号谷口高坝区、03号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04号古城区遗址。遗产区总面积14.3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99.8平方千米,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类型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距今5300~4300年,可以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称:良渚古城遗址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堪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堪称“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明的都城,也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它与良渚玉器等一同构成良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大规模勘探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显示,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滥觞。

良渚古城的外围分布着瑶山、汇观山等祭坛遗址和权贵墓地。瑶山是一座海拔约35米的自然山丘,位于良渚古城东北约5千米处。

1987年在瑶山顶上第一次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祭坛的西边和北边是覆斗状的石头护坡,其顶部平整,并在顶上以挖沟填筑的方式,做出规则的回字形灰土框,由内而外形成红土台、灰土框和砾石台面三重结构,祭坛上共清理出13座良渚大墓,分两排埋在祭坛南侧。汇观山位于良渚古城西边约2千米处,是一座海拔约22米的自然小山,这里发掘出一座形制与瑶山十分相似的祭坛,在祭坛西南部发现清理了4座良渚大墓。

经过长期研究调查,考古工作者发现,良渚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1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该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并不是最早的水坝),距今已有5100~4700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专家评审组给出的评语是:5000年前的伟大工程——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调查与发掘,正如埃及的金字塔那样,古代的宏大工程往往超乎今人的想象。该水利系统的确认证实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更进一步证实了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

玉器是东方文化中精神文明最具特色的载体,玉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

《周礼》有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中国人对玉的喜爱与尊崇始自上古,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良渚文化的玉器凭借着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在中国史前玉器中独树一帜。目前已知的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大概有40余种。这些精美的玉器,为我们揭示了5000年前良渚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也充分展现了良渚古城的文明遗存。

在都城定居,首先要解决头等大事——吃饭。回到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王城,经研究人员测算,城内及外郭的人口规模为9000~14000人左右;外围的人口则为7000~10000人。通过王城内的考古发掘,人们在宫殿区的莫角山台地东坡,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炭化稻谷,从而判断这一片应建有大型粮仓,考古人员将其称为“皇家粮仓”。这说明,当时城内已大规模囤积粮食,供王族与居民食用。

UUID: 2de0f51f-76f2-4d82-b74f-c166db566ac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9-24_良渚古城遗址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9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