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一位豆瓣网友发布了一篇名为《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的帖子,该网友在帖子中真诚提问:“总有人说周杰伦演唱会的票难买,可他微博超话都上不了排名,官宣代言微博的转评赞都没破万,他真有那么多粉丝吗?”该帖一出,无数听着周杰伦歌曲长大的网友在线困惑,纷纷露出了“黑人问号脸”。
随后,该话题发酵到朋友圈、微博,引起了不少人关于“中老年前辈粉”和“小年轻流量粉”追星方式差异的讨论。到了7月20日,事件进一步白热化,无数非杰迷的“中老年前辈粉”与杰迷“团结”起来,誓要在新浪超话这个最新网络粉丝社区里,与“小年轻流量粉”的典型代表蔡徐坤粉丝一决高下。在双方激战十几个小时后,众网友最终将周杰伦送上了明星超话第一的位置。
就国内的粉丝文化发展而言,大致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香港“四大天王”为代表的港台歌星红透大江南北,在中国内地也掀起了一股追星狂潮,“追星族”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第二阶段以2005年缔造了中国电视史上许多奇迹的《超级女声》为起始点,“玉米”“凉粉”“盒饭”等粉丝群体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与高调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追星族的传统印象。
第三阶段则大概以2014年为分界线,伴随着以解约归国发展的鹿晗为典型代表的大量“小鲜肉”“流量明星”的走红,粉丝经济成为大众文化产业的重要一支,饭圈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显著的青年文化现象。
在此次与蔡徐坤粉丝的“掰头”过程中,不少初代追星族与二代粉丝第一次被科普了新浪超话这一最新网络粉丝社区的“玩法”,听说了“合理抛分”这一打榜策略以及“打投组”、“数据组”的存在,更在竞争白热化阶段感受到被总是相差“10万影响力”支配的无奈时,发出“流量粉丝组织严密有序,实在太强了”的感叹。实际上,从追星族到粉丝再到饭圈,粉丝组织性的不断增强,的确是粉丝文化变迁的重要特征。
粉丝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其所具有的基础特征与大多数群体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粉丝群体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结构,也有着共同的规范。这意味着,尽管粉丝群体自认是与“世俗的”社会规范相对立的,群体内部应该强调平等与交流,但事实上粉丝群体内部的确存在着占据结构顶端以及执行规范的“领导者”。那么,粉丝需要拥有什么样的特征才能使其脱颖而出,在粉丝群体中拥有权威和权力,成为粉丝群体的实际管理者或者意见领袖(大粉)呢?
不同时代的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
如今再梳理这些指标不难发现,即便粉丝的活动场所已经由线下发展到线上,从贴吧转移到超话,粉丝的组织性也在不断加强,但是粉丝群体领导者(包括管理员及非管理员大粉)的特征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而这些指标依旧与粉丝个体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息息相关。换言之,无论在哪个时代,还是这样一群人更容易成为粉丝群体的领导者(包括管理者和意见领袖)。
由此,关于追星这件事儿,年代差异确有,“有壁”倒有些言重了。即使真有壁,也是很容易被凿穿的那种,否则周杰伦的粉丝也不会被刺激到愤而冲榜,也难以在迅速掌握超话规则之后最终登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