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延续生命,化疗后的癌细胞竟会吞噬同伴。类似于阿霉素的化疗药物,可以通过损伤肿瘤细胞的DNA来治疗癌症。但是在第一轮药物攻势下存活的癌细胞很容易引起复发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TP53基因会让癌细胞进入静息状态。发表在《细胞生物学杂志》的新研究,同样在乳腺癌细胞中观察到了该现象。研究人员还意外发现,这些静息癌细胞会吞噬周围癌细胞,并会释放溶酶体,来分解细胞并摄取能量,用以维系它们的生存。
研究者称这是癌细胞的“食肉”状态,这或许也是癌细胞在药物攻势下仍有力量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
埃博拉疫苗的潜在靶点被发现。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一直都没有出现特别好的预防措施,因为科学界还没有找到中和病毒毒性的办法。不过最新发表在《细胞报告》的研究,或许能够改变这一现状。
研究者发现VP53突变的埃博拉病毒在注射到3只猕猴体内后,病毒不仅不会引起疾病,并且还会增强免疫系统反应,提升记忆T细胞和B细胞的水平。在注射突变病毒28天后,研究人员再次向它们注射了致命剂量的野生埃博拉病毒,结果2只猕猴存活了下来。研究指出,以VP53为靶标的突变病毒有望用于生产对应的埃博拉疫苗。
可利用气味驱赶老鼠的新方法。
全世界每年因老鼠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3000亿美元以上,但一直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鼠患。不过现在,科学家们有望利用气味这一新武器来引诱或驱赶它们。在一项发表于《城市生态学杂志》的新研究中,科学家将微芯片植入城市大鼠体内,在特定区域释放雄性和雌性大鼠气味并对其进行追踪。结果发现,在大鼠熟悉的安全环境,大鼠可被雌性气味引诱。而在野外暴露环境中,雄性气味会对大鼠起到震慑作用,大鼠闻到后会迅速离开。
科学家提出可利用这一特性来防治老鼠,减轻鼠患。
空气中的黑碳颗粒可以出现在胎盘中。空气中的黑碳颗粒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此前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类颗粒对妊娠有害,例如,它们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相关。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从5例早产和23例足月生产的胎盘靠胎儿一侧检测到了黑碳颗粒。其中,暴露在高水平黑碳颗粒环境中的女性,胎盘中的黑碳颗粒也更多。
研究人员也表示,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这些颗粒是否能够抵达胎儿。
Wi-Fi 6认证计划正式推出。在Wi-Fi 6公布近一年后,昨天,Wi-Fi联盟宣布启动Wi-Fi 6认证计划。参与认证的设备制造商可以在产品包装上印上Wi-Fi 6认证标志。Wi-Fi 6即为第6代Wi-Fi,基于IEEE 802.11ax标准。
与Wi-Fi 5相比,Wi-Fi 6的容量更大,并能改善了密集连接的Wi-Fi环境。这一计划旨在确保采用802.11ax Wi-Fi通信技术的设备达到既定标准。
空间学习不需要身体运动。最新发表在《神经元》上的研究发现,大脑在学习和记忆空间时并不需要身体运动。在研究中,3组自愿者头戴虚拟现实(VR)装置探索虚拟城市,其中一组志愿者可以在跑步机上自由行走,而另外两组只能通过操纵杆和身体倾斜来导航。
随后的空间记忆测试中,所有自愿者的回答准确性几乎没有差别,且核磁共振显示他们的大脑激活区域和相互作用模式相同。这表明,大脑并不需要依赖身体运动记忆空间,因此在未来可以利用VR来培训搜救、医疗人员等穿行危险环境。
大肠杆菌素致癌机制被破解。人类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和调节免疫系统,但它们产生的大肠杆菌素是一种基因毒性化合物,能破坏DNA双螺旋结构,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化学》的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找到了大肠杆菌素致癌的机制。他们运用全新的生物合成方式发现,“大肠杆菌素-645”是引致DNA双螺旋结构受损的元凶,并发现它损害DNA双螺旋结构的机制。研究指出,重组大肠杆菌素的分子骨架,可以为效力强大的DNA分解试剂,例如癌症化疗药物等提供设计和合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