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这种“小发发”,有个容易念错的名字,让我们一起读一遍: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特别注意一下第二个字,是个足字旁!有谁之前把它读成“鸭拓草”来着?请默默举手。
当你一辈子的老铁,庄子给他的弟子讲过一位“勇者”的故事——他没有斗过恶龙,但人们无不称颂一个“勇”字。相传楚国郢都(位于今湖北省)有一个狠人,他将刷墙用的白垩,涂在自己的鼻头上,只有苍蝇翅膀那么薄一层。之后招呼他的好朋友匠石(姓石的匠人):“来斫!”斫,意思是用斧子砍。匠石听了,手起斧落,只听得呼啸之声,恰恰将鼻上那一点点白垩土砍掉,鼻子却毫发无伤。
再看郢都人,立不失容,面不更色。众人见了这样的表演,无不称赞这位郢都老铁有勇气,匠石本领高超,不然一斧子下来,老铁就得像伏地魔一样没了鼻子。白垩由细粒的碳酸钙构成,白垩纪就是以含有大量白垩的地层命名的。
后来宋国的国君宋元公听闻此事,想到这个节目放在快手上一定火(不对),就跟匠石说:“我也要来一斧子!”匠石摇了摇头:“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意思是,挥斧子砍鼻头容易,但是我的搭档已经死了。这技能,是要两人彼此配合,才可施展的。这则故事讲的是相爱相杀(?),惺惺相惜的对手与伙伴关系。
不过,整个故事里头也没有鸭跖草出现啊?别着急,正是从这个故事里,衍生出了鸭跖草的另一个名称“鼻斫草”。
“鼻斫草”的名字,来自唐人陈藏器编写的《本草拾遗》。书里记载道:“亦名鼻斫草,吴人呼为跖,斫跖声相近也。”鸭跖草开花,大概与郢都人抹在鼻头上的白垩土有些相似之处——可能是鸭跖草花朵下方的白色花瓣像白垩土,也可能是鸭跖草的雄蕊顶端花药,像抹上的小土块。斫跖读音相似,“鼻斫草”变成“鼻跖草”,再变成鸭跖草。
鸭跖草的名称由来,“鼻斫”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今人的观点更加简单粗暴直接:鸭跖草这个名字,指的是鸭子的“跗跖骨”,也就是“鸭掌”之上的那部分,略细长,和鸭跖草的茎的形态相似。附跖骨,鸭脚掌以上光秃秃的一段,有人可能会认为它是鸭子的腿,其实它相当于人类的脚。鸭跖草常生于潮湿之处,和鸭子走过的环境相近,所以也可以理解为“鸭子踩过的地方就会长出这种草来”。
不过鸭跖草和鸟也确实有一丁点关系。李时珍对鸭跖草的解说是“叶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有角如鸟嘴。”像鸟嘴的部位,是鸭跖草的总苞片,原本是心形的,但沿着中线对折了,于是就成了半个心形,顶端是尖的。这个部位还被李时珍详细说明过:“结角尖曲如鸟喙,实在角中。”花从这个对折的总苞片里生出,直到种子成熟,都藏在这个总苞片里头。
鸭跖草有3枚花瓣,其中2枚蓝色,较大,向上生长,另1枚较小,白色。古人常说它的造型像飞虫。李时珍说,“花如蛾形,两叶如翅,碧色可爱”,更有文人将鸭跖草称为“碧蝉花”。
顺便说,我国南方有一个鸭跖草的近亲竹节菜(C. diffusa),又叫节节草。不仔细看,也许会把它们混淆。其实只要看看花瓣就知道了:竹节菜的三枚花瓣都是蓝色的,没有白色的花瓣,而且这三枚花瓣大小相差不多。如果说鸭跖草是碧蝉儿,有头有翅膀,竹节菜只能是叼着一个翅膀没头没脑的碧蝉了。
鸭跖草的种子呈不规则立方体状,表面麻麻赖赖的有许多小窝。李时珍一点也不客气,直接说,“灰黑而皱,状如蚕屎”。新鲜的鸭跖草种子确实是偏灰黑色,干燥之后会变成棕黄色。若是放大来看,其实更像是某种虫子的幼虫或蛹。
鸭跖草的花序为聚伞花序,总苞片中通常有3~4朵花,但依次前后开放,于是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时间也先后有别。种子成熟后掉落,自播能力极强,只要环境适宜,明年就会长出一片鸭跖草来。
新发芽的幼苗起初只有一片略微向内卷曲的叶子,像是兔兔的耳朵,有点可爱,但很快它们就不可爱了——无论是花盆里还是花园土地上,到处都是绿兔耳,往往需要费点心思才能拔除干净。
在水沟边,河湖边或者花园的阴湿处,甚至只是小区楼后的背阴处,都能见到成片的鸭跖草。日本动画里也经常有鸭跖草的身影出现,毕竟这是种非常常见的野花。
鸭跖草虽然颜值高,但不太适合栽种用来观赏。因为鸭跖草的花瓣,特别是两枚蓝色的花瓣,一旦晒了太阳,就会迅速蜷曲起来,一点也不优雅。想要鸭跖草蓝的手帕吗?古时鸭跖草之所以为人喜爱,主要原因是它可以用来染色。
现在也有人尝试用鸭跖草的花瓣来染色,小心地收集了许多花瓣来,染了一方小手帕。不过鸭跖草的颜色不能耐久。初染时蓝色还比较深,漂洗一次,就成了浅蓝色。太阳晒几天,就会渐渐变为青黄混杂的色彩。另一种方法,是采摘鸭跖草全株用来染色。古时民间也把鸭跖草称为“蓝姑草”,也是指它能染蓝色。相比于蓼蓝、木蓝等植物染料,鸭跖草的产量不算大,染色效果也略差些,所以应用不广泛。